第202部分 (第1/4页)

,因此胆子壮起来,准备勾引或者将玉苹强暴,用此勒索宋九财产。锦衣公子这么做原因很简单,一旦丑闻传开,玉苹再无威信,宋九若不及时回来,河洲没了。

带着口供与宋九奏折,赵匡义来到皇宫。

先将宋九奏折呈上。

赵匡胤略有些疲惫,他也渐渐老了,淡淡说道:“坐下。”

赵匡义坐下。

“宋九朕处置得有些重了,不过下面的人能产生误会,但这时候再任命,我担心会引起不好的后果,因此让他休息一段时间再说。以前他是冒犯了你,他就是这个性子。我在深宫,很多事多有不便,你替我关照保护一下,这是国家的未来,特别是他的才学,国家尤其需要。去年年末时我与则平淡过,则平想用儒生代替武将武吏,然而去年各州县的做法,让我很失望。然后我再细观书院学子,也有不好的官吏,但总的来说,远胜过儒生。二弟,放弃过去的心结吧,他终是后进微臣,你何须与他计较?非是个人故,而为国家故。”

“好,我会派人暗中保护他,还有一件事我也要禀报。”

“说来。”

赵匡义将口供呈上。

赵匡胤一看相貌描述,便知道是谁了,说老实话,这一回赵承宗真的很冤枉。他叹息道:“那一年河洲书院开学,我去了则平家,也去了宋九家。心中就感慨万千,为何人不知足呢。”

“皇兄,贪财贪权是则平所短,治国是则平之长,皇兄当看其长忽视其短。”

赵匡胤摇摇头道:“你将这三个人刺配牢城吧,案子子结,不要深究了。”

“我知道,所以问出长相之后,我没有敢再问。”

“你再替朕代一句话给宋九,他的要求朕准了。”

“好。”

赵匡义离开,太监就过来禀报,宋九凶狠的反击,迅速就传开,宫中出去办事的太监同样听闻,赵匡胤微微叹道:“逼其财产,害其妾儿,能不急吗。”

第二天赵承宗就听到消息,急切地来到开封府,说道:“二大王,那三个人犯呢?”

“我昨天就将他们送向牢城。”

“二大王,不能送,我冤枉哪。”

赵匡义当然知道他冤枉,甚至他还知道河洲所发生的种种,多不是赵承宗授使的,关健他那个产业规模同样庞大,聚集的衙内多,衙内红眼,管事想献功,因此将矛头一起对着河洲而去。赵承宗想驭下,又想利用河北结好衙内,壮大他家的实力,再加上赵普权焰赫赫,也不将宋九放在心上,因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他还沾了一些瓜葛,论冤,姚恕才是真正的冤死。赵承宗,你就受着吧,但他脸上还是平静地说道:“承宗,你难道想将事情越闹越大吗,不怕替你父亲丢脸?”

“我,我,”赵承宗听着赵匡义仁义的话,再看着诸衙内鄙视的眼神,气得差一点喷血。(未完待续。。)

第二百七十六章 良臣

赵承宗有苦难言,辨都不能辨。或者他有能力强行要求赵匡义将三人犯带回,可就是翻供了,别人会相信吗?天知道你在路上做了什么手脚。

甚至赵匡胤在宫中闻之叹息一声。

弟弟胆子越来越小,放在以前,巴不得有这个好机会,然而现在主动替赵承宗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因此将吕馀庆与卢多逊召入宫中。这两人皆是他所看重的大臣。

让他们坐下,赵匡胤问道:“朕问你们,天下间何臣为后起之秀,为难得的良臣?”

“辛仲甫,朱昂。”吕馀庆道。

“他们能算是良臣,还有呢?”

“王明,周渭,贾黄中,李穆。”

“李穆?”

“陛下,此人乃是一等良臣,以前为洋州通判,剖决滞讼,无留一狱囚,移至陕州通判,也有良政,因为有司调郡租输河南,李穆以为陕州镇军缺少军粮,没有应命,由此罢官。因清廉,罢官后家贫,带着母亲搬到博州从事弟弟李肃处居住,虽贫困,兄弟相与讲学,淡泊从容,被传为佳话。”

“李穆,”赵匡胤在屏风上写下这两个大字。

又看着卢多逊问:“卢卿,你也举几良臣。”

“曹彬。”

“他早就功成名就,不能算是后起之秀。”

“程羽,段思恭,杨克让。”

“皆良臣,再说。”

“边珝,许仲宣。还有两人……”

“马仁瑀。”

“此人也算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