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 (第1/4页)

提高军队的总体素质。”

戚家军之所以强大,不仅是训练有素,戚继光的指挥能力,还有关健的一条,戚继光全部用农民为子弟兵。

不用戚继光举例,只要宋九提起了,大家也能想到。

“最后就是将抚恤制度也要制订下来,一旦有了丰厚的战功赏赐与抚恤,那么将士作战时不但有积极性,也减少后顾之忧。这样的军队,才是长久之计。”

若这些举措通过了,将是一场大折腾。

但无论怎么折腾,会使宋朝黜武重文的弊病削弱。

而且宋九也想了许久,之所以一反他以前的做法,来这场折腾,还是有内在基础的。

现在宋朝仍在草创阶段,就象一张空白纸一样,想构画比较容易,最少比王安石变法时阻力要小得多。

其次赵匡义内心深处只是对大多数将领不放心,想打压的是他们,而非轻视武功,尽管他的做法最后导致了宋朝彻底的轻武。

再者,赵匡义雄心壮志,喜欢折腾,不怕折腾,这一条与后来的宋神宗差不多。

宋九将他的想法说完了,但他说的不能算,薛居正说不算,卢多逊也不行,实际到了他这一步,不得不佩服赵普这些权相,想让皇帝言听计从,何其困难,那是对心理、时势、言语、政务无比了解,才能实现。

自己不要说对国家不好的提案,就是好的提案,也未必能让赵匡义言听计从。

两相比较,自己离赵普,差得太远了。

不过现在还好,赵普没有话语权,否则自己也学曹彬?

宋九收回心思,看着赵匡义。(未完待续。。)

第三百四十五章 杀气

“易安,陛下新登基不久,如此,天下熙熙攘攘,未必妥也。”薛居正说道。

如果拿下节度使,也许还有点容易,但再执行宋九的政策,禁兵反感,就可能引起更多的变故。

“薛公,非也,契丹有诸多部族,为何能迅速调节大军?翰鲁朵也!”宋九道。

耶律贤当了皇帝后,拥护他的汉官高勋封为南枢密使,加拜秦王,韩家的韩德让先为上京留守,后为南京留守,拜燕王,实际等于将南大门交给了韩德让。

随着这个变化,一系列的典章制度与军队制度也渐渐成熟,那就是南北面制,北面称国制,是契丹人的,南面称汉制,给汉人预备的,又在北面官当中再分南北枢密院,是全国最高系统,军政财权一把抓,又分北南宰相府,由皇族后族成员主管,这个是荣职,只有“佐理朝政”之权,北南大王院,相当于各族的大管家,北南宣徽院,类似工部,大惕隐司,掌管皇族政教事务,夷离毕院,刑部,敌烈麻都司,礼部,大林牙院,翰林院。

南面官与北面官差不多,区别就是用的是汉人官职,多与唐制差不多,另外就是只能管理幽云汉人地区,北契丹人可以担任南面官,可汉人想登北面系统的大门很难。

这就是最早的“一国两制”。

另外就是宋九所说的翰鲁朵制,这个成立时间很早,汉语译过来就是帐幕之意,早在阿保机时就从全国海选出来精锐兵士。组成了皇帝亲卫队,与皇帝形影不离。这就是翰鲁朵,随后每一任皇帝都会组成一支翰鲁朵。

翰鲁朵入则居守。出则扈从,若是皇帝死了,他们又作为遗产由下一任皇帝继承。

平时他们在契丹划出的地盘放牧,自给自足,因此不需要国家来担负费用。出战时契丹也不出军饷,来自何处,靠他们抢去,所抢来的全部属于他们自己的。

这是在唐朝府兵制上延伸出来的产物,但宋朝不能执行它。原因很简单。宋九也说过,打巴蜀南汉南唐,兵士积极,是因为有财富可供兵士掳掠,但打契丹,能抢到什么?然而契丹开战,那怕是平灭各部族叛乱,也能得到牛羊奴隶,更不用说是对付汉人了。

正是这种古怪的制度。又因为他们聚在一起,契丹轻易的不需任何费用,得养十万大军,到开战时又能迅速将十万大军聚集在一起。

宋九说出翰鲁朵。几人终于沉默。

契丹有契丹养军队的办法,宋朝有宋朝养军队的办法,赵匡胤将禁兵一起放在城中养。无非就是将大军控制在朝廷手中,而非是在地方。以免叛乱产生,可是成本太高了。

因此宋九借鉴了唐朝府兵制。藩镇养兵制,契丹翰鲁朵,宋朝禁兵制,想出这种新的养兵制度。

大家都在改,为什么到了赵匡义手中不能改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