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部分 (第1/4页)

击力,从受力原理来分析,有了缕堤,主堤受压会减轻。月堤与之有些类似,但是两道主堤,于险要河段将主堤缩退,在后方再筑一道半月形主堤,那么不用兴师动众的建千里遥堤,就可以将决堤事故下降一半。格堤也与缕堤类似,但不是呈丝缕状,而是呈一个个不规则格状,它主要用在很长的平直河段,之所以决堤,多是水流动产生的冲击力。但现在主堤外有一个个格堤,那么临近主堤下面的河水便不易产生流动,这就很好地保护了主堤。越堤与月堤性质差不多,但呈相反方向,是于河道一侧筑长主堤,使水绕道而过,不直接冲击主堤。撑堤则是于主堤外直接加梯堤,使主堤下方河道加固,抗击水压与冲力。子堤则是抢险时用的,若是汛水凶猛,来不及从后方挑来泥石加高堤坝,那么直接于主堤内侧取泥加高,这个若不懂水利,最好少用为妙。”

“卿为何不说?”

“臣西府事务繁忙,况且是越职的事,只是看到朝野上下议论纷纷,臣抽空骑马到黄河边又仔细转了转,才想出来的。”

赵匡义闷哼一声。

如果不是朕今天逼了你两回,恐怕你还不会说。(未完待续。。)

第三百八十六章 礼物

实际刚才赵匡义说话有潜台词的,为什么会如此呢,难道是我品行不好,上天惩罚吗。

看看这两年,那么多灾害,偏偏又发生自己打压老三之时,能不让人误会吗。所以赵普你得替朕扛着。

赵普更狡猾,尧时都有大水,汤时都有大旱,况且你我。

赵匡义要倒。出了这么多灾害,老子在皇宫里都不安,你还能泰然处之,让老子耐心等待,这是那门子道理?

只可惜宋九未听出来。

于是赵匡义又逼了一下宋九,事实也不大高兴,你是爱民的,难道为了斗赵普,当真不管了。

这时他权然忘记了赵普打压他时那种心情。

但他却是误会了宋九,宋九确实在想方法,一时未注意他们的话外之音。他又详细地讲解了这几种辅堤。

然后说道:“赵孚所言对也不对,若是于河中起修南北两道遥堤,以现在的国力同样不切实际。但于王莽河与灵河分水同样没有效果,原因很简单,不说巨大的用度,黄河下游多是山区,唯有孟澶滑这几处两边皆低洼,水往低处流,因此多在这一段河面或强行冲向南或强行冲向北,分流所在离这一段河面太远,分水效果不好。”

“卿所言中的也。”

“但赵孚也有一些想法可以实施,不过要改一改,也不用遥堤蓄水,更不用于东边分水,可以于两河寻一些低洼场所。最好多是盐碱地带,后方单独建大月堤,汛期水势不大,百姓耕种,水势若大,及时将百姓疏散,放水泄洪,水势消退时将水排掉,沉淀的淤泥又可以改善土壤,弥补百姓损失。”

这是一个办法。

但也很麻烦。那是家园。到时候放水泄洪时,有几个百姓愿意离开家园?

不过到了万不得已之时,最少比现在滚滚河东一直流向彭州的强。而且平时可以做一些补贴,例如免减税务等等做补偿。这就看朝廷怎么想。当地官员怎么想了。

宋九又说道:“现在还有一些办法。毕竟人烟不是太稠密。就是未必会麻烦。因此想要五十年不那么频繁出事,只有下面一个办法,筑外辅助堤。它不占民田。也不用迁徙百姓,安置百姓,若是合理,还会起到一些束水冲沙的作用。”

“于河外筑堤,成本更高。”宋琪道。

“陛下,臣认为以后西府宰相必须有一段军旅经历,方可胜任,东府宰相必须担任过三个州府长吏旅历才可以胜任,不然易闭门造车,贻误国事。”

宋九讥讽道。

宋琪虽年龄很高了,但他以前多是副职,只是曾经因为担任开封判官时却与赵普相善,让赵匡义怒出于陇州,再也没有其他地方官员的经历。

事实也没有宋琪想的那么复杂,这些外辅堤主要是减少主堤下方的水压,因此可以于水小时从河中取泥,或者于堤内取泥,筑起浅滩,再于浅滩上筑堤。当真在河中筑堤,现在有这个能力么?

“它也要不少劳力与钱帛的。”王明老实地说道。

“嗯,但它不用那么急,可以量国力而行,非是要求一朝一夕之功,不过以我想,还是今年施工最好,先将一些险要河段抢修起来。”

“何故?”

“陛下用禁兵堵缺,不用百姓,现在大水茫茫,家园淹没,人心惶惶不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