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3部分 (第1/4页)

李继迁有些主意不定,拿下银州当然想了,可他数战数败,心中也害怕了。因此与张浦等人商议,张浦便献了一个计策。

曹光实此时正在银州城。

将相和,天下兴。

将相不和,国政必乱。

赵匡义也许想的是平衡之术,也许是对赵普的承诺。但实际东西两府不和,对国家没什么好处的。

包括西北军政事务。

按照宋九的想法,必须对李继迁斩草除根。

但宋琪虽是主战派,对李继迁支却是严格地执行着赵普的政策,以招安为主。

种种原因,宋九没有很好的说服力,南河套地形的复杂广大,还有宋朝民族政策的偏软,宋琪的想法得到大多数大臣认可。

这影响到前线的决策,不过招安想法在前线也占据着上风。

就在这时,李继迁忽然派使者向曹光实请降谢罪。

曹光实一听大喜,确实他此时是贪了功,若是他抢在尹宪之前受降成功,这个功劳就是他的了。还有他从未想到世上居然有这么一个“顽强”的勇士。李继迁打一次败一次,大约是被官兵打败了吧。

因此让他侄子曹克明殿后,他带着一百多人奔向黄羊平的葭芦川受降。

到了葭芦川,平川上有许多军队,前面是李继迁,李继冲,李大信,破丑重遇贵,张浦等人,正一起等着他呢。曹光实哈哈一笑,正准备拍马扬鞭,来到军前,好言安抚李继迁,忽然两边低矮的山丘上万箭齐发。

一代名将,宋朝罕见的文武双全的大臣曹光实就窝囊地死在了这个山谷里。还好,他的侄子曹克明来得及时,将他的尸体抢了回去。

曹光实死了,李继迁剥下宋兵的衣甲,从从容容地进入银州城。

这对夏银北部支持李继迁各部族是一件大振人心的消息,各部纷纷跑来投奔。短短几天内,李继迁实力就迅速的膨胀起来。

李大信建议李继迁自封西平王。

张浦说了一句:“自夏州入觐,无复尺疆,今甫得一州,遽尔自尊,恐乖众志。宜先设官授职,以定尊卑,预署酋豪,各领州郡,使人自为战,则中国疲于备御,我得尽力于西土矣。”

事后宋九听到这句话大惊失色,因为他想到了后来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是我心也,”李继迁听从,仍称原来官职都知蕃落使,权代定难留后,张浦、刘仁谦分别为左、右都押牙,李大信、破丑重遇贵为蕃部指挥使,李光祜、李光允等人为团练使,弟李延信为行军司马。并分别预先许封了党项豪酋折八军、折罗遇、嵬悉咩,折御乜等人,分别封并州,代州、麟州、丰州等州刺史。

这条政策,更使许多部族来归,以至于尹宪畏其锋芒,不敢发兵银州,只好将事情经过上报朝廷。

赵匡义大惊失色。

与史上相比,如今银州更为重要。

首先是阻卜羊毛商路,一部就是自灵州到夏州,再到银州,从府麟二州进入河东。二是青盐路,也必须从银州进入丰州,再到达夹山各部族。

银州一失,两道皆断。

宋九在朝会上说道:“宋相公,好一个招安之策啊,因为招安,前线将士不敢全功,于是李继迁一败于夏州,数千兵马迅速扩大为近万兵马,二败于葭芦川,近万兵马变成一万多兵马,三败于宥州,一万多兵马变成两万多兵马,四败于地斤泽,两万多兵马变成不知兵马凡几,还让李继迁得银州。”

不能全怪宋琪。

可这个结果,无疑狠狠打了宋琪的脸。

宋九又喝道:“曹光实乃我朝罕见之文武全才,然因庸臣误之,命丧于塞外之地。陛下,若用臣来选择,宁死两庸相,也不想死一曹光实也!”(未完待续。。)

第三百九十五章 枭雄末落(上)

宋九隐忍了一年多时间,正是为的这一刻!

其实不能全怪宋琪,当然宋琪也有部分责任。

如果宋九只是普通地说说,也不管用,但说了另一个真相,那就是李继迁越败越强,让大家不得不重视。

然而此刻所有人不是想着李继迁,而是看着宋琪与李昉的脸色,这是大朝会,虽然两府九名宰相,可那个不知道宋九所说的两庸相是谁?这个耳光打得太狠了。

“卿……”

“陛下,烽火渐成燎原之势,陛下难道不着急吗?”

赵匡义犹豫着。

“陛下不见渤海国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