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2部分 (第1/4页)

还有更重要的意义,宋九在西府规模很大,实际实施的正是一支强军计划。

包括提拨后进将领,进一步加强兵士装备,西北正在训练的骑兵,以及其他一系列计划。

然而因为辽国入侵,如入无人之地,遭到一些“热爱和平”的大臣强烈反对。许多文臣跃跃欲试。这一战过后,这些人可以一起闭嘴了,宋朝就不会渐渐走向史上那个看上去“软弱”的国度。

宋九力挺李继隆,甚至李继隆要求什么,立即提供什么。一旦失败,那么李继隆不但要下来,他提拨后进的计划失败,也会招来无数人更多的批评。毕竟赵普重新上位,正在虎视眈眈着西府,不是垂涎西府,而是想将宋九弄下去。

……

“报!”

大捷消息迅速送到京城,送到西府。

宋九在西府度日如年。

不求大胜,只要不胜不败,任务就算完成了。并且将这支辽军拖在定州城,后方准备渐渐完善,后方就不会有失。若是败了,辽军将会再次长趋直入,滹沱河那道防线是挡不住的。

甚至一点一滴聚起来的士气会低落到极点。

军报送来,宋九几乎差一点都不敢看了,太快了,这么快,胜的可能性很小,倒是败的可能性极大。

宋九对张齐贤说道:“师亮,你来看。”

张齐贤打开军报,迅速看完,李继隆也知道京城大家很担心,因此草草地写了这份奏呈,更详细的奏呈还要一两天后才能到达京城。

过程写得不大清楚,但不妨碍两人理解了。

张齐贤大叫道:“宋公,胜了,胜了。”

宋九急切地接过来看,同时也大叫道:“胜了。”

然后失态地与西府大大小小官吏一个个来了一个热烈拥抱。

直到此时,宋九才能理解那么优雅的谢安,为什么听到淝水大捷后,居然连鞋跟子跑掉都不觉。(未完待续。。)

第四百三十五章 神的黄昏(四)

耶律休哥渐渐走下神的坛,相信辽国许多人心中一片哀鸿,但对于宋朝来说,那是一件欢天喜地的事。

并且这一战动用的兵力很少,时间很快,这意味着与去年相比,费用也省去不少,仅是少许抚恤与奖励费用,国家财政也不吃紧。

自从岐沟关失败后,这个高待遇的抚恤与奖励制度,曾经一度遭到许多大臣的攻击。道理简单啊,赏就赏吧,全国百姓一起勒紧腰带度日吧,但你们得打胜仗。

可结果呢?只有两个文臣表现亮眼,那么养这么多武将干嘛?

甚至还保住了宋九的位子。

若是败了,无论赵普如何用手段,宋九绝不会落得侯莫陈利用那种惨烈下场。但西府位子未必能保住了,而且破坏的更多。也许赵普有功吧,自从他入主中府后,事务渐渐变得有条理起来,赵匡义也不再象以前那样忙碌了,这就是本领。但宋朝变得越来越羸弱的局面,同样是赵普与赵匡义一手铸就的。赵普为主,赵匡义为辅。

不过这一战遗留的问题同样很多。

辽军伤亡惨重,宋军同样伤亡不轻,主要前期兵力分散,被辽国各个击破,伤亡了许多兵力。以及许多百姓遭到涂炭。还有关北沦落。若不想收回幽云,关北丢就丢吧,反正防御困难。若想收,没有关北等地为跳板,北伐更困难。

虽然唐河大捷,给宋朝这个春节带来喜悦的气氛,赵匡义仍下诏让文武群臣各陈备边御戎之策。

首先温仲舒先让疏章。没有亮点,赵匡义为了鼓励大家勇跃发言。赐温仲舒紫金鱼。

那就上书吧。

这一战实际能看出许多问题,如为什么辽国想南下就南下。如为什么李继隆不听赵匡义的诏书,主动出战却能大胜?李继隆不是干过第一次了,在满城违诏,在朔州违诏。而且这个诏书是宋九默认的,难道宋九不懂军事吗?再说战斗力,数次失败后,都认为辽国很强大,耶律休哥是战神,然而为什么耶律休哥率八万最强辽骑。李继隆只有一万来宋兵,其中大半还是步兵,为什么能打败他?并且是在契丹最拿长的野战击败耶律休哥的。

因此张洎上书说了两条。

原来中国所持者,就是朔塞以南,地形重阻,深山大谷,连亘万里。所以冒顿称雄代北,与汉争锋仅白登而止。突厥虽强,始终无法威胁河洛。但现在飞狐关以东。一起被契丹占有,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所以辽国想怎么下就怎么下。

第二个原因就是将从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