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部分 (第1/4页)

萧挞凛立即否决:“不妥,这里离我朝边境太远,风险性太大。不如到达边境时再议。”

这也是一个道理,但萧挞凛心中想法却是这时皇帝不能逃,不是他想出卖皇帝,只要皇帝一逃,萧燕燕以死换来的士气马上消散,三军就覆没了。皇帝逃回去有何作用?

到了边境处想办法将皇帝掩护回去,大军虽有损失,但会有部分马兵逃回辽国。不然很有可能辽国就会……灭国!

“但是我需要一个懂军事的人留下来断后,是真正的断后,而非是象那个汉人。”

那个汉人是指韩德让。

他死了,萧燕燕死了,但败成这样,韩家是不想好过了。

耶律隆绪点点头:“若此,不管是那一个将士,朕回去后必善待其家人。”

萧观音奴说道:“让臣来办吧。”

他是此次南下的第二号主将,兼先锋,祁州就是他攻下来的。

并且又说道:“陛下,若是断后,臣将要于此建栅,弃马改守,否则兵力将远不足于对方,倾刻间就会灭亡。再者,军中乏食,想要掳掠汉人粮草,必耽搁时间,这几天我军还在险地里,因此将马宰杀,以作军粮,速速北归。”

“陛下,事已至此,什么也不要说了。但陛下切记,经此一役,我朝远不如昔日,不过好在辽东渐渐安定,朝廷又得一粮仓。然而宋军大胜,势不可挡,因此陛下想方设法返回我国,一是将燕云还给中原,否则内忧外患之下,必被覆国。然后将兵力收缩,守在燕山之北,能保住我国就保住我国,保不住我国就想法保族。这样即便宋朝不答应,我国让到这份上,三军就会产生哀厉之气,有一战之力。即便宋朝强大如唐朝,我族也能保住。族在,就会重新崛起,否则就象以前那些部族,又消失在历史长河。那怕不惜向宋朝称臣……”

有人激怒。

耶律隆绪却再次点头,这才是良策。称臣又何妨,为何不能学句践!

萧观音奴又担忧地说道:“臣依然十分担心,一忧如何回去,二忧各族乘机会挟攻我国,特别是西北乌古敌烈与北阻卜鞑靼。三忧……皇太弟。只有陛下平安回去,才能让我国渡过这次危机,不然危矣……”(未完待续。。)

第五百十五章 捉猫猫

“禀将军,辽军就在北面十五里处野狐岭扎营。”

“知道了,你下去吧。”

“是。”

李继隆也下令安营扎寨。不过他们比辽军舒服多了,有食物,有帐蓬,帐蓬里还生着炭火。

“大帅,为何不继续追杀?”来自六谷部的大将武勃离疑问道。

“勿用,敌人仍会做困兽之斗,又有居高临下之势,一旦强行追杀,势必激起他们反扑,能歼灭之,代价太大。反正是网中之鱼,何必急在一时。”李继隆道。

原因可不止这个。

已经大捷在望了,不用着急,而是用最小的代价取胜,否则高昂的抚恤金远胜过了赏赐,再者每死一个兵士,就意味着一家破裂。李继隆虽对政治不长,可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这一战打过了,赏赐,抚恤,以及重建,还不知得花多少钱呢。

况且还要收复燕云,还要攻打北方……必须要保存实力。

停一停,与步兵不脱节太远,保持整个集军团前进,那么手中可用的棋子会更多。特别是粮草,越往北去,辽国粮草会有危机,宋军大部人马也得需要大量粮草,因此行军速度也不能过快。

拖下去对宋军有利,宋军睡在帐蓬里,盖着棉被,辽军睡在野外,盖着枯草,耗也将他们耗死了。

辽军需要休息,宋军同样需要休息。

还有……

他将诸将召集:“杨延昭,秦翰。你们各率五千咸平军,绕道东侧,尽量离野狐岭远点,不惊动辽军,先行日夜驰奔高阳关,听候王显调命。”

“喏。”

两人下去点兵点将。

“魏能,张凝,你们各率五千普通骑兵也速去高阳关候命。”

“喏。”

“若没有意外,辽军暂时会想以最快速度离开大名府,那么就会从大名府东面平原地区撤离。荆嗣。田敏。你们率五千背嵬军,马知节,你们率五千咸平军,先行赶到故城镇。然后立即休息。等到敌人到达时。你们提前伏击。再派斥候监视。若是敌人改道大名府西侧行军,你们也要立即赶到大名府,与我军配合。从侧翼发起进攻。”

“喏。”

“再派人通知大名府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