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部分 (第1/4页)

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也想家,也想回家……

李继隆没有管他们信不信,离开了军营。前去迎驾了。

第十五天,除夕前两天,赵恒带着大部队来到军营。

此刻。河北前线最少聚集着三十万大军,仅是这一地区兵力就快接近了二十万人。

后面还有。他们配合着民夫,押着大量物资也在向前线靠近。

今年黄河水势不小。毕士安花了很多钱帛,终于将王明的治河工程竣工,起到了部分作用,至少去年没有河决,然而内涝是避免不的了。

因此于辽军发起进攻前,打着平稳粮价的口号,运了许多粮草,调向河北各州县,但是河北路南部地区,与北部无关,也包括大名府与澶州,贝州,博州、德州等地。

当时寇准还竭力反对,与宋九闹了小矛盾,救灾欢迎,可运的粮食太多了,这也救得过火了吧。莫要忘了,虽救了河北灾民,这些粮草还是从百姓身上敛出来的。

这话儿说得有些不对,今年虽黄河水势不小,这两年全国粮食总的来说都是大丰收年。特别是东南,在宋九带动下,又开垦出许多圩田围田,这些高产田的增收,造成全国粮价低廉。

因此夏天的大肆购粮,也是调节粮价,实际是节费了国家费用。若是此时全国征粮,看看粮价会涨到什么地步!

不能怪寇准,当时寇准同样蒙在谷里。

于是现在发挥了作用。

尽管钱用得三司官员感到心寒,可这时候不用钱,那么钱用来干嘛?封禅,拜神仙!

当天赵恒休息。

而且军队渐渐到齐了,目标不再是眼下这两三万辽军了,而是燕云,甚至更北方。因此要重新编制,以及制订详细的计划。

可怜的。

即便是宋九,当时制订的计划也不过是借着萧燕燕的心态,顺势而为,让辽军深入到澶州腹心地区,然后围歼。至于后面怎么办,宋九也不敢想啊。

这个必须现在就制订好。

第二天,赵恒亲自来到前线,秦翰到辽军大营前面喊话:“贵国皇帝听好了,我们陛下要与你见上一见。”

说着退后,人不多,仅是宋九、张齐贤几个宰相,以及荆嗣等几名勇将随身保护。

这次几乎所有大臣一起反对,不过宋九反问了一句:“萧燕燕与辽国皇帝多次亲自侵犯我朝,为何陛下在军前与他们皇帝见上一面,都不敢?”

情况不妙,立即撤回来就是。

其意义不是赵恒是否见面,也不是为了表示一点儿小尊重,能利于逼降耶律隆绪,而是让赵恒心态变得更积极,思想变得更进取。

如此宋朝政策也会随之变得不那么保守。

大家只看到澶渊之盟带来的城下耻辱,至于那点钱帛真的不能计较。或者看到澶渊之盟,带给宋朝的喘息时间与百姓的安居乐业。

却没有看到中国自此以后变得如何内敛,甚至满清都受到这种思想的侵害。

可能因为获得一次超级大大捷,燕云收复在望,超过了两个先帝的功绩,赵恒居然选择了宋九的意见,同意下来。他同意了,宋朝大臣也没办法了,况且若谈得好,马上第一步战役就结束了。然后好安心兵临幽州。

宋朝皇帝都敢这样做,耶律隆绪无奈,带着相同的人员,来到两军前空地上。

不过两军所有人都睁大眼睛,准备随时去“救”各自的皇帝。

宋九努了一下嘴,秦翰从后面搬来两个椅子。

两个皇帝坐下。

赵恒从容说道:“朕听闻你博学多才,也应当知道契丹族的历史,你们之所以存在,是倚居各个大国才得以存在并且壮大的。”

契丹族发源于鲜卑宇文氏与库莫奚,但是他们的一支,北魏时,东胡各部入贡北魏文成帝,契丹部只能位于东胡各族末席。由是发恨知辱,吸收中原先进文化。后来高句丽与柔然想瓜分契丹,契丹向北魏请求内附,北魏将他们安排在白狼水,那时举族不过一万余人。后来中原诸国再乱,契丹乘机吞并诸部族,然后入侵中原,以至高洋亲自出征,虏获十万余口,都没有将契丹族灭掉。

唐朝时突厥强大,契丹向李世民请降,换取了李世民的庇护。可是武则天时李尽忠与孙万荣再叛,有人批评武则天的民族政策,那是错误的,为什么有非我族内,其心必异,无论草原那一个部族壮大后,都会对中原发起进攻。不是契丹一族这样干,无论中原王朝对他们加了多少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