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部分 (第1/4页)

高秀岩之前已经做到了大斗军副使,现在做一营都尉却是降级了,不过他还兼任了赵子良军府内的衙将,这个职位可大可小,如果有好的机会,可以直接提拔为一军副使,就算直接提拔为一军军使也是有可能的。

高秀岩心下大喜,当即下拜道:“多谢将军,谨遵将军号令!”

赵子良又对众人道:“第五营都尉一职空缺,副都尉和五个校尉全部被斩、第七营都尉蒋武成被关着,就临时任命第五营另外一个副营主魏华勇为代都尉,统管第五营军务,各团的副尉暂时行事校尉职责管理各团,临时任命第七营副都尉彭越为代都尉,统管第七营军务,录事参军邱臻,军议结束之后去传达本将军的军令!”

邱臻立即拱手答应:“诺!”

这时判官郑师亦拱手行礼道:“将军,刚才长史高尚大人说可以想办法解决两个月的粮草,我们库房内还有两个月的粮草,可是如果我们要撑到夏收,还有三个月的粮草没有着落啊!”

赵子良气急而笑:“呵呵,大同军如今混到粮草都支撑不到夏收这种地步了,你这个判官真是太称职啊!我问你,我要你这个判官是干什么?判官的职责是什么?”

郑师亦吓得连连后退,脸色发白结结巴巴道:“这······这······”。

赵子良冷哼一声道:“老子告诉你,判官是协助本官处理公务的,现在本将军最需要解决的是粮草,本将军给你两个月的时间筹措三个月的粮草,不管你想什么办法,总之两个月之后,本将军要看到三个月的粮草,否则你给老子滚蛋,这么没用的判官,本将军要来干什么?浪费朝廷的俸禄吗?”

到了这个地步,郑师亦也只能咬着牙答应了再说,如果不答应,他头上那顶乌沙只怕顷刻之间就会不保,“诺!”

军议结束之后,各营都尉营主都各自返回驻地忙着裁撤老弱病残和重新整编的事情,高秀岩现在兼任了第四营都尉营主,因此也立即前往第四营主持裁军和整编事宜。

赵子良给田仁琬写信汇报了今日发生之事,在信中他点名推荐了张守瑜为大同军副使,张守瑜是已故张守珪的亲弟弟,田仁琬对张守珪一向很敬重,这点事情根本不算什么。他还在信中请求把郭子仪调过来当任大同军第五营副都尉,目的就是想让他跟着军中将校们学习如何带兵,郭子仪虽然熟读兵书,但是却没有实际带兵经验,在军中跟着中层军官很容易熟悉军中上下事务,这对他以后是有好处的。

同时,赵子良还在信中向田仁琬要一个,他想把郑三从西海调过来帮助他处理后勤事务,主官后勤的判官一职非常重要,虽然他有权不用朝廷任命的判官,但是却没有权利任命自己的判官,这事要需要田仁琬点头。

信件派人送去太原之后,赵子良又在大同军各营驻地转了一圈,用去了四天时间,直到各营把裁军和整编事宜全部完成,他才把各营按照新操练方案进行操练的事情交给张守瑜负责,自己则带着扈从和兵马使府的一些将校官吏前往岢岚军驻地。

赵子良是做事雷厉风行的人,不喜欢拖拖拉拉,他带着左厢兵马使府的将吏们和扈从们只用了两天的时间就赶到了岢岚军驻地。

岢岚军驻地在娄烦郡岢岚县北,此地在云州的西南方向,在太原的西北方向,距离太原也不太远。不过岢岚军驻地距离云州就有点远了,赵子良来这里还得骑马跑两天才能赶到。

当天傍晚,赵子良赶到后,岢岚军使古通明带着军中大小将吏出来迎接,并准备了一些酒水招待。

第二日,赵子良开始巡视岢岚军各营,情况稍微要比赵子良来之前预料的好一些,当也不太乐观,古通明是一个老实木讷的四十多岁中年汉子,此人性格上有些古板,思维比较僵化,不怎么知道变通。

按照朝廷规制,岢岚军应该有兵额九千八百人,不过赵子良经过巡视之后发现应该只有八千人左右,也就是说有一千七八百人的空额,兵器弓弩基本不缺,甲胄缺少部分,士气要比大同军好得多,这也是因为岢岚军没有遭到奚族军队攻击的原因,不过战斗力和操练情况比大同军好不哪里去,总体情况比大斗军稍好。

军使古通明没有耍手段欺瞒赵子良,而是在次日的军议上很直接的把所有问题摆出来,摆出来这些存在的问题之后,古通明和岢岚军将吏们都忐忑不安,这几天他们可是听到了一些传言,说赵子良在大同军中大开杀戒,杀了好几个有问题的都尉,大同军副使裴烈都被斩了,这可吓坏了整个河东军中上上下下。

赵子良坐在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