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部分 (第1/4页)

年年进贡,岁岁称臣,距离今日已经有了数十个年头了。

这数十年来,辽国一直休养生息,国力日渐恢复。大楚朝将这些都看在眼中,对辽国之中的情形也分外上心,时刻提防着辽国国力完全恢复之后,再次卷土重来。

所幸数年来,辽国一直规规矩矩,没有半点不臣之举,年年前来贺岁进贡,做足了一个臣国的本份。

只不过这件事情一出来,只怕两国之间便没有那么容易相处了。

辽国近年来国力不断增强,颇有些日益强盛的意思。若是借着这个机会同大楚朝寻衅,那又是一场难定风波。

为了这件事情,朝野上下吵成了一片,朝中清流多主议和,意思是将这件事情明辨是非,能够大事化小小事化无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即便是赔上一点财帛之物也没有关系。若是辽国咄咄逼人,不如就将那已死的军士追罪,总算是免消一点辽国的不满。毕竟辽国现在虽然是臣属国,但是国力也不容小觑。大楚朝现在四面征讨,若是因为这件事情再同辽国轻启战端的话,大楚朝只怕也难以应付。

朝中清流平日里虽然有些迂腐,但是这件事情上却一点也不迂腐,很通世务。当今少年天子,也颇为倾向朝中清流的建议。

大楚朝正在开疆扩土,巩固国力,同辽国征战并不是一件好事。就算是暂时忍过了这一桩也可以算作是权衡之道,在国力不够强横的时候同一个强大的对手开战,毕竟不算是好事。

只不过这件事情,却遭到了上官太师——上官虹的斥责。太师在早朝之时,当着当今圣上的面直斥朝中清流,将朝中众清流辩驳的体无完肤。

“军士忠于天子,为大楚朝开疆扩土,挥洒热血,以血肉之躯为大楚朝铸下不可摧之疆防。而今士卒之妻为蛮夷之臣所辱,杀之可也,军士何罪有之?但如今卑琐鼠辈,竟然欲以中原之国,面向蛮夷之人退而敬之,岂不是自污其身,自辱其名?大楚朝当如何落魄,竟然沦落至此境地?”

“军士为妻复仇,何罪之有?莫说军士本来无罪,即便有罪,自刎而死,又有何罪不能宽宥?若将其追罪,怎么对得起其在天之灵?又怎么对得起大楚朝守边军士?若真是做出了如此之举,只怕大楚朝百万雄师,尽皆心寒!”

这一番话掷地有声,当时便在朝堂上得了一众武将的喝彩。朝中文官清流在上官虹的戟指唾骂下,一个个狼狈不堪,没有半点言语能够应付。

朝中争斗倾轧便不用多说,平常民众也不会在意,只关心朝中的种种轶事,引为谈资。京中的士子倒是对这件事各有主张,一时间议论的热闹非凡。

不过不等京都中议论出来个章程,辽国之中便传来了消息。辽国国主对这件事情怒不可遏,直言要大楚朝给出一个交代来。即便是大楚朝有意将这件事情中的因由分辨清楚,辽国也视而不见,非要让大楚朝给出一点有诚意的“交代”。

辽国所要的交代,无非就是金帛、财物之类的“诚意”了。

这件事情一出来,上官太师立刻怒不可遏,在朝堂上痛斥辽国狼子野心。金帛财物之类对于大楚朝而言虽然并不算是什么大事情,但是此事一出,无异于大楚朝向辽国低头。

这件事情上,大楚朝本来没有什么错处,若是就此低头,真可堪称前所未有的奇耻大辱。

朝堂上又是一番争论,只不过这一次朝中清流的言语,再也抵不住上官太师的斥责。更要命的一点是,有许多的文官,在这件事情上也开始偏向于上官太师。

不管朝中是怎样的一番争论,有一件事情在众多的争议之后,终于尘埃落定。

冬天,大楚朝出兵辽国。

两国交战之事,已经就此确定。

辽国所在之地地处草原,寒冬之时正是水草缺乏,粮草不济的当口,趁着这个机会出兵辽国,便能够将辽国的这一项优势剥夺掉。

只不过这样一来,大楚朝远程奔袭作战,粮草供给方面也成了一个不小的问题。但是相比于其他的办法,这个办法的损失也相当之小,差不多将两国拉到了同一个水准。

这就好比是双方对弈,在开始对弈之前便将场面打成残局,双方都没有优势的情况下,反而是最为公平的方法。

十月中,朝廷议战。

十一月初,大楚朝兴兵,领军者不是旁人,正是最为激烈的主战者,上官虹上官太师。

太师之职本是文官之首,但是本朝太师上官虹却是一名真真正正的武将,兵法武略无一不精,只不过后来担任太师重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