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0部分 (第1/4页)

于富春的口子封得很严,就是不接话茬,这倒让吴记者郁闷不已。郁闷归郁闷,但他还必须要利用这个机会把要讲的话说出来。

吴记者也很清楚,像他们这些做记者的是满天飞,虽然到哪里都有人高接远迎的,但是采访任务一旦完成了,地方政府就很少有人会再与他们打联系。这里面除了采访工作的不确定性之外,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双方都心照不宣的做了一笔不光彩的交易。

一个用手里的笔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金钱,另外一个用钱买到了需要的名誉,大家都是*裸的交易,又有谁看到进行过不光彩交易的双方会成为好朋友的。

冯旭立确实是吴记者的老同学,但却不像吴记者讲的那样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才见到的。他们两个人不仅是同学,还是同乡,另外还有着一层亲戚关系。两个人从小到大关系一直不错,这些年来一直就没有断了联系。

这一次中央对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文件一下,冯旭立就意识到有些不妙了,后来市委又根据中央的文件做出了有关决定,冯旭立就更坐不住了。按照市委的规定,他正好处在一个被编下去的边缘。

按照有关规定,冯旭立的学历是够了,但是年龄却不占优势,恰巧比市委规定退下去的年龄线大了三个月。更要命的是,冯旭立这几年一直在家以养病为名,帮助他的儿子打理着一家企业。

虽然冯旭立退下去之后,各方面生活待遇也不会受到半点影响,,但是他也知道,只要是退了下去了,他儿子办的那家企业可就危险了。

在台上的时候他还是一个副区长,有些单位到他儿子的企业去检查,对一些事情也会看在他的面子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会去深究。但要一旦退下去了,人一走茶就凉,人家还会不会再照顾他儿子的企业,那可就不一定了。就凭他儿子这些年做的那些偷税漏税的事情,真要是认真查了起来,就没有不暴露的那一天。

这也是一个实际情况,你要是仔细观察就会现一些很有趣的现象。老婆在家里是一个腰缠万贯的的大企业家,但是丈夫却是政府里一个拿工资的公务员,究竟是为了什么,这里面的道道就是不用说,大家也都会明白的一开始冯旭立还以为,过三个月也许不会有什问题,但是当他看到市直机关有人就因为年龄过一个月,就在第一批被编了下去,这才感到市委这次是动了真格的了。

冯旭立也很清楚,以他目前的表现,市委只要是在五区三市两县开始了这项工作,他肯定会在第一批就被编了下去。这样一来,不仅他的官没有了,他的儿子也有可能因为偷税漏税的罪名而坐牢。所以,能不能保住自己的官帽子,不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还关系到他儿子能不能坐牢的大事情。

冯旭立这时候想起了他的老同学吴记者,认为他在京城是一个名记者,认识的都是一些大干部,只要他能在那些人面前帮他说上几句话,保住他这么个小小的处级副区长的位子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说不定还会因祸得福再进上那么一步呢。

一千三百四十二章记者的条件

冯旭立来到了京城,以祝贺吴记者的女儿结婚为名,给吴记者送上了一大笔钱,虽然两人是老同学又沾亲带故的,但是亲情这东西有时候远不如孔方兄的面子大。

说来也巧,春节前中宣部就给报社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派人去采访安江市委在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中取得的经验。这就好像一个人正想打瞌睡的时候,正好有人给他送个枕头来。

两人一番密谋策划,冯旭立也没有心思在京城多待,第二天就返回了安江。节后第一天上班就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出现在了他自己的办公室里。

按照两人的计划,吴记者在到宁海区采访的时候,当着区长王卫庭的面,很“偶然”的与冯旭立重逢了。

中央党报的大记者与冯旭立是老同学,这个消息迅传遍了宁海区的官场,好多的干部也一改往日对冯旭立不冷不热的态度,对他热情了起来。就是区委书记赵庆一看向冯旭立的眼神也变的柔和了许多。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赵庆一汇报给了穆国兴,并不无担心的说了一句话:“穆书记,宁海区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工作可能遇到的阻力不会小!”

穆国兴听后只是笑了笑,依然送给了赵庆一八个字:“出于公心,坚持原则!”

吴记者这次给于富春送稿件来,除了要勒索一笔润笔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想让于富春给穆国兴带个话,在这次机构改革和干部定编的工作中,对他的老同学冯旭立要高抬贵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