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施利芬是个很特别的军人,五十五岁还是少将,而且三十二岁时才进入总参谋部,数十年来没有直接参与过一次主要战役,却深得毛奇赏识。现在是总参谋部战史处处长,与瓦德西共同协助毛奇。

“即便法俄联合也不足为惧。”瓦德西很自信。

大概是长年伴随毛奇左右,瓦德西在各方面都很像毛奇,拥有所有人所熟知的普鲁士军人的典型特征。

俾斯麦笑了笑,把目光转向了施利芬。

“如果仅是法俄,确实不足为惧。”施利芬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关键是,法俄之外,是否还有潜在敌人。”

“将军,你为何这么看?”

“法俄联盟,欠缺一个先决条件。”

“什么?”

“把这两个国家黏合在一起的胶合剂。”

俾斯麦的眉头跳了几下,示意施利芬说下去。

“法国自诩为民主自由的国家,俄国却是欧陆上最落后的封建君主国,所以法国国内欠缺与俄国结盟的民意基础。”施利芬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除此之外,帝国与俄国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所以俄国也欠缺与法国结盟的基础。如果没有外因,法俄在短期内不可能结盟。”

“如果有,会是什么样的外因?”

施利芬迟疑了一下,才说道:“只有一个国家,能够促成法俄联盟。”

俾斯麦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毛奇与瓦德西也听出了施利芬的言外之意。

能够促成法俄结盟的,只有英国。

到此,问题就很明白了。如果法俄能在短期内结盟,肯定得算上英国,因此帝国将同时面对三个强敌。

俾斯麦看了眼毛奇与瓦德西,也不免暗自感叹。

即便是瓦德西,也没有信心同时战胜三个强敌。

“元帅,现在该明白,为什么不能辞职了吧?”

毛奇叹了口气,说道:“事随如此,但我年事已高,最多也就只能干到年底。陛下也答应到时候,让我回家养老。”

“元帅决意如此?”

毛奇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俾斯麦暗自叹了口气,也没再多说什么。

这个晚上,没有睡好安稳觉的还有很多人,比如维多利亚皇后、威廉皇储等,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唐宁街都受到了影响。

索尔兹伯里在吃晚饭的时候收到消息,得知德皇腓特烈三世任命一个叫冯承乾的人为帝国战争大臣,总领帝国军备建设。

英国首相的第一感觉是“荒唐”。

随即,索尔兹伯里想到,这个神秘的东方人肯定不简单。

大半年前,还是皇储的腓特烈就被诊断出患上喉癌,而且已到晚期。因为在肿瘤扩散前拒绝手术治疗,所以腓特烈的病情一直在恶化。一个月前,索尔兹伯里就收到消息,腓特烈再次拒绝手术治疗。

按照麦肯齐的报告,腓特烈恐怕时日无多了。

结果,腓特烈不但没有死,还登基成为德皇,随即任命冯承乾为帝国战争大臣。

那些传言,索尔兹伯里也听说过,只是没有往心里去。现在看来,传言非假,很有可能就是那个东方人治好了腓特烈。

得到德皇重用,此人肯定非同寻常。

要知道,腓特烈三世绝非庸碌的皇帝。

作为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唯一的儿子,腓特烈自幼接受严格的军事教育,参加过德意志第二帝国建国前的所有战争,在普奥战争与普法战争中担任军团长,立下赫赫战功,其用贤之才不在威廉皇帝之下。

这样的皇帝,能用错人吗?

腓特烈三世留用俾斯麦、坚持挽留毛奇,足以证明他不是一个昏庸的皇帝,因此他用的人绝对不会错到哪里去。

那个冯承乾,肯定不止救了腓特烈三世那么简单。

关键就是,这个神秘的东方人,会给德意志第二帝国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索尔兹伯里一点都不乐观,一个俾斯麦就让人头痛了,又多了个来历不明的家伙,大英帝国的好日子恐怕要到头了。

当天晚上,索尔兹伯里就派人前往柏林,打探冯承乾的底细。

只是,首相暂时没把此事告诉女王。因为还不了解冯承乾的情况,所以索尔兹伯里暂时觉得没有必要惊动女王。

至于法国向俄国提供贷款的事,索尔兹伯里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长久以来,英国的基本国策是不与任何一个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