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部分 (第1/4页)

一九三四年底被打捞起来,在一九三七年修复,同样进行了现代化改造。“赤城”号在一九三四年中期修复,但是要到一九三六年底才完成改造,在一九三七年才返回〖日〗本海军。

对于这场战争来说,这三艘战舰已经“沉没”了。

有趣的是,最初〖日〗本当局认为是船厂在维修的时候出了问题,而不是〖中〗国舰队的轰炸导致三艘战舰严重损毁。

直到一个月后,〖日〗本当局才承认,〖中〗国舰队袭击了神户港。

毫无疑问,这正是“大鹏”号航母战斗群的杰作。

在这次轰炸行动中“大鹏”号搭载的“海鸥”攻击机首次使用了航空鱼雷,并且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战果。

在引进“海鸥”的时候,〖中〗国海军就引进了航空鱼雷。

只是,航空鱼雷的xìng能并不理想,而且重达四百五十公斤“海鸥”在挂载航空鱼类的时候,只能携带三分之二的燃油,作战半径大大缩短,所以在大部分时候“海鸥”都使用航空炸弹。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航空鱼雷存在一个巨大的xìng能缺陷,即投资地点的水深必须在二十米以上,如果低于二十米,鱼雷就很有可能撞到海底。所幸的是,这个问题已经被〖中〗国海军解决,办法也很简单,鼻在鱼雷尾部加装一块木制的水平舵板,并且严格限制攻击机投雷时的高度与速度。

经〖中〗国海军测试“海鸣”在二十米高度上以每小时一百四十公里的速度飞行时,能在水深十米的情况下投下鱼雷。如果水深达到十五米,则能把投雷时的飞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时一百八十公里。

当天“大鹏”号总共出动了两bō攻击机群。

第一bō十六架“海鸥”全部挂在航空鱼雷,主要攻击目标就是停靠在码头旁的“加贺”号航母,以及在久贺岛海战之后返回神户造船厂维修的“伊势”号战列舰。第二bō八架“海鸥”全部挂在航空炸弹,主要攻击目标是在船台上维修的“赤城”号航母,以及附近的基础设施。

清晨七点“大鹏”号在土佐湾东南大约一百二十千米处,也就是离神户大约二百二十公里的海域,出动了第一批“海鸥”攻击机。十五分钟之后,第二批“海鸥”攻击机与八架战斗机也出发了。

因为航空鱼雷比航空炸弹重两百公斤,所以第二批“海鸥”很快就追上了第一批。

结果就是,两bō攻击机群几乎同时到达神户上空。

这个时候,也就八点十五分左右,而〖日〗本造船厂的工人在八点开始上班,因此很多工人都看到了出现在空中的战机。

问题是,当时根本没有人想到,神户会遭到轰炸。

虽然不久之前,长崎遭到过轰炸,但是长崎面向黄海,而神户却在〖日〗本腹地。更重要的是,〖中〗国舰队还在对马海峡那边,因此没有人相信,〖中〗国舰队会出现在离神户不到三百公里的地方。

当时,大部分〖日〗本人都把那些飞机当成了〖日〗本陆军航空兵的战斗机。

这也没什么好奇怪的,附近就有几座机场,驻扎了〖日〗本陆军航空兵的不少战斗机,而且这些战斗机经常来到神户港上空。

八点二十分,轰炸开始。

十六架携带航空鱼雷的“海鸥”分成了两支机群,一支奔攻击“加贺”号航母,另外一支去攻击“伊势”号战列舰。

虽然冯承乾反复要求飞行员在攻击的时候,重点打击“加贺”号航母,只有在确保重创或者击沉“加贺”号之后,才能去轰炸“伊势”号,但是在攻击的时候,冯承乾的这道命令根本没有得到执行。不是飞行员不想执行,而是条件受限无法执行。原因很简单,只要攻击开始,留给飞行员的时间就非常有限了,因此必须在第一时间完成攻击,而不是等到〖日〗本的高射炮与战斗机反应过来,再冒险发动攻击。在战术上,就要求攻击机群同时轰炸两个标定的目标。

结果就是“伊势”号受到的损伤超过了“加贺”号。

主要就是“伊势”号的初期修理已经完成,附近没有多少工程船只,而“加贺”号正在做改造前的准备工作,附近有很多工程船只,正忙着把航母上的一些非必要设备、油库里的剩余燃油等清理出来。

根据飞行员报告,当时至少有两条鱼雷击中了“加贺”号附近的工程船。

“赤城”号这边,八架“海鸥”也是同时发起攻击的,但是只有四架向“赤城”号投下了炸弹,另外四架轰炸了附近的基础设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