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 (第1/4页)

嬗诔┩ǖ暮B罚�由锨坑辛Φ目罩醒诨び胫г��泄�骄�挠攀萍��飨浴�

在此之前,中国陆军就轻而易举的挫败了日军的多次进攻,毙伤俘日军十多万人。

更重要的是,中日两**队的士气根本没法比。

因为物资补给困难,所以日军的日常供应降到了最低限度,基层士兵每天只能领到三个拳头大小的饭团,刚好够填饱肚皮。战线对面,中国陆军根本没有为物资发愁,不但军粮供应充足,甚至还有多余的拿来救助朝鲜军民。在弹药方面,双方的差距更大。日本送到朝鲜的两千多门火炮,因为弹药供应不足,平均每门炮每天只能发射一枚炮弹,而中国陆军投入的近四千门火炮,平均每天发射了上百枚炮弹。在战线附近,中国陆军的炮兵部队甚至在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炮击日军阵地。

事实上,日本物资紧缺,在航空作战上体现得最为明确。

因为没有油田,从海外进口石油的航线又受到潜艇威胁,所以到九月底的时候,日本已经开始全面“限油”。在日本国内,甚至连一些政府公用车都没有汽油供应,只有消防车辆得到了足够的供应。在日军中,油料也首先提供给海军,其次才是陆军,而陆军又得优先保证运输车辆。结果就是,日本陆军航空兵空有两千多架作战飞机,而其中能够起飞作战的仅有三分之一。

显然,中国空军根本不存在油料供应不足的问题。

大战爆发前,中国已经有五座大型油田了,并且发现了十多处产油区,其中仅黑龙江的大庆油田与天津的大港油田,每年就能生产数千万吨原油,而另外三座油田,每年的产油量也在一千万吨以上。根据中国政府在战后公布的数据,仅在一九四零年下半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就达到了七千五百万吨,相当于年产量一点五亿吨,而一九四一年则提高到了二点二亿吨。

这是个什么概念?

在和平时期,中国是石油的纯出口国,也就是出口量大于进口量。

当时,中国也进口石油,不过是从中东地区进口高品质的轻质原油,而出口的则是国产的硫含量较高的原油。有趣的是,在大战爆发前,中国是日本的第一原油出口国,即日本主要从中国进口石油。

更重要的是,在和平时期,中国国内的石油年消耗量在一点三亿吨左右。

也就是说,到一九四一年,中国在保证了国内民间原油消耗之后,还有数千万吨的富裕产量,而这足以保证战争消耗了。

资源上的差距,在战场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突刺”行动开始后,中**队每天消耗近十万吨物资,其中差不多有八万吨是弹药与燃油。根据中国陆军的作战报告,在最初三天里,仅炮兵就用掉了二百五十万枚炮弹,此外空军还用掉了近三万枚炸弹。

在如此强的火力打击面前,日军根本守不住前沿阵地。

也正是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首次效仿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集中使用了坦克,并且取得了成功。

当时,中国陆军的一个装甲旅在蔚山地区发动了进攻,仅用了八个小时就突破了日军分三道设置的防线,而且仅损失了五辆坦克。最终,守卫蔚山的日军投降,而主要就是没有对付坦克的有效手段。

要知道,日军甚至连反坦克枪都没有。

在面对中国的坦克时,日军唯一的反坦克手段就是让步兵抱着集束手榴弹去与坦克同归于尽。

事实上,这种战术并不管用。

原因很简单,中国陆军的坦克是中型坦克,而不是轻型坦克,其装甲厚度足以挡住集束手榴弹的攻击。更重要的是,中国陆军师承德意志第二帝国陆军,早就学会了步坦协同作战的战术,并且加以应用。结果就是,即便有部分日军官兵悍不畏死,也不可能在步兵的封锁下靠近坦克。

只是,蔚山战斗,中国陆军装甲部队的攻击力量并没完全显现出来。

主要就是,蔚山地区没有广阔的平原,而且整个朝鲜半岛上,也没有几块可以供大装甲集群作战的平原,坦克在绝大部分时候,都只起到了移动火力点的作用,即主要是坦克在协助步兵作战。此外,攻入蔚山城区之后,坦克在巷战中的主要贡献,也是为步兵提供掩护与炮火支援。

与德俄战场上的装甲会战相比,中国陆军在朝鲜半岛上的装甲战,根本不值一提。

只是,顺利攻占蔚山,等于为盘踞在釜山的日军宣判了死刑。

要知道,蔚山是釜山的门户,蔚山落入中**队手中之后,盘踞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