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部分 (第1/4页)

动用了四千八百辆坦克、一万二千门重型火炮、五千二百架战机,仅油料消耗每天就超过了十万吨。在整场会战中,德军总共向前线运送了三百四十万吨燃油、四百八十万吨弹药、以及其他物资近两百万吨。俄军的投入稍微少一些,但是也不会少到哪里去,物资消耗量也在一千万吨左右。

也就是说,美英在一九四一年提供的援助,连半场会战都打不了。

在一九四一年,德俄战场上一共打了三场大规模会战,还有数不胜数的小规模战役,俄军的物资总消耗量高达数千万吨。

显然,美英提供的援助,不过是杯水车薪。

当然,也有人认为,美英提供的援助至关重要。比如,在欧洲领土丧失大半后,红俄的工业几乎停顿,即便有大量工厂提前搬迁到乌拉尔山以东地区,但是恢复生产的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当时,红俄最缺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一种“人造资源”,即电力。要知道,在乌拉尔山以东地区,根本没有多少发电站,而建造发电站又不像搬迁工厂那么容易,所以红俄的高耗电工业产品的产量一直非常低。这其中就包括电解铝,而铝又是制造飞机的战略资源。在一九四一年,美国提供给红俄的无偿援助中就有十万吨铝锭,而这些铝足够制造数千架战术飞机。可以说,如果没有美国提供的十万吨铝锭,红俄的飞机制造厂就只能用木材来制造飞机了。

美国的援助有多大的意义呢?

在一九四一年,红俄总共制造了七千余架飞机,绝大部分都是战术飞机,而这些飞机消耗掉了大约十四万吨铝锭。

也就是说,红俄制造飞机所用的铝,有七分之五来自美国。

不可否认,美国提供的援助确实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但是绝对不能高估其价值,因为红俄不可能凭借美英的援助打赢这场战争,如果自身实力不济,即便北大西洋航线上没有数以百计的潜艇,红俄依然会战败。

可以说,红俄战败的迹象在一九四二年就暴lù了出来。

年初的时候,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缴获了几辆俄军的新式坦克,即t…34…85型中型坦克。最初的时候,德军非常震惊,因为这种安装了八十五毫米高压坦克炮的坦克,具有十分凶悍的火力,能在两千米内打穿所有德军坦克的正面装甲。只是,在深入研究后,德军就没有那么惧怕这种坦克了。除了粗制简陋之外,t…34…85采用的竟然是普通的表面渗碳钢,而不是高强度合金装甲钢,其防护能力十分低劣,即便在两千米外,德军的“黑豹”坦克也能轻易洞穿其正面装甲。

后来,这批坦克中的几辆送到了中国,而中国长春车辆厂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大战期间最著名的“东北虎”式中型坦克。必须承认,t…34…85的基础设计非常出sè,在保证了基本xìng能的同时,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生产难度,只要采用更好的材料,比如用高强度合金钢制造装甲,其xìng能绝对不会差到哪里去。

以一九四二年初的情况来看,红俄就算能够撑过一九四二年,也很难坚持到一九四三年底,在一九四三年夏季战败的可能xìng非常大。

对美英俄轴心来说,红俄在一九四三年战败,绝对是无法接受的结果。

事实上,到了一九四二年,英国的处境也极为凶险。

大陆战场上,中德军队已经开始协同作战,每当德军发动大规模会战,中**队就会采取行动牵制俄军,而每当中**队发动大规模进攻,德军也会以类似的方式让俄军无法增援东线。更重要的是,中德军队在中亚会师的兆头已经十分明显,而这意味着红俄将丧失最后的希望。

当然,这也意味着,德军随时有可能回头对付英国。

只是,在一九四二年,英国首先考虑的不是跨海登陆的德军,而是来自空中的威胁,即持续了一年多的战略轰炸。

从一九四一年十月开始,针对英国的战略轰炸就升级了。

主要就是,中国生产的四发重型轰炸机开始装备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而且首批飞行员都来自中国。

在一九四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德军组织了十多次大规模轰炸,几乎摧毁了半个伦敦。

其实,这还是次要的。如果遭到轰炸的只有伦敦,哪怕整个伦敦都被炸成废墟,英国也能坚持下去。原因很简单,伦敦早就不是英国的工业城市了,因此伦敦遭受的损失对英国的工业生产没有太大影响。

要命的是,德军轰炸的不仅仅是伦敦,甚至没有主要轰炸伦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