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部分 (第1/4页)

谒�堑目谥校��堑乃捣ㄊ谴蠹叶济挥刑�倒�模�膊欢��

江敏记得上辈子买收音机的时候,自己的孩子都已经很大了,刚买收音机的时候,江敏得整天看着孩子,因为他们总是想把收音机拆开看看。甚至恨不得钻进去,看看是什么在里面说话。

江敏笑着打开了箱子,拿掉上面的泡泡纸,冯志彬接过来,将电池放进去。打开按钮,先是哗哗的声音,江敏马上调小,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江敏惊喜的看着冯志彬,这个家伙可真是人让人窝心,“我本来以为你在学校的花费挺多的呢!没想到你还有这手!这得不少钱吧?”

看到江敏这么高兴,冯志彬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值得了。“一百四十七!怎么样,喜欢吗?”

“喜欢!”江敏是真的喜欢,不是因为拥有了一台收音机,而是因为这收音机是丈夫紧衣缩食送的。

“以后没事儿的时候,就可以在家里听收音机了。你也不怕没有人陪着你说话了。可以听戏,听相声,听新闻。这比报纸还好,不是吗?晚上停电了也不怕的。”

江敏回头抱住冯志彬,这个家伙,最让人感动的就是对自己的在意。江敏忍不住会想,女人会爱上什么样的男人呢?对于江敏来说,要求并不高,只是希望在一个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有那么一个合适的人,真心的对你好,把你当回事儿,如果这个人,无论是人品还是才干,都是一个无可挑剔的人,那这个女人,很容易就会爱上他,死心塌地!至死不渝!

一百一十三 买资料

江敏不得不承认,冯志彬已经走进她的心里,他对自己的好,江敏都看在眼里,也倍感珍惜。要知道,无论什么人,什么事,最怕的就是比较,有上辈子的那个男人做比较,冯志彬的所作所为是多么难得,他对自己的心意又多么难得。江敏很清楚,冯志彬给了她信任、理解、和爱情。

有了这个认知,江敏最先想到的就是留住他,抓住他,毁灭一切可能的障碍。江敏相信,冯志彬值得好用这个心思。这次来北京,江敏做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考大学,好本身的底子一般,但是上辈子陪着孩子们学习、补习,达到当时初中水平还是不成问题的,而七十年代的高考,在难度上,自然要比后来简单很多的,尤其是数理化,对于江敏来说,反倒成了特长。

这是1977年的秋天。9月,教育部宣布,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全国高等院校招生考试,一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方式选拔人才上大学。这个消息就如同平地一声春雷,那扇曾紧闭十载的大门,轰然一声,重新向他们敞开。

1977年的高考,中国整整10届的学生在一起考试。他们当中小的只有十五六岁,大的如闫阳生一样已是一个甚至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母亲了。这一刻,一代人的命运终于有了转机。1977年高考的录取人数是273万人,录取比例是29:1,是高考竞争最激烈的一年。高考主要的应试条件也是有要求的,第一,必须是劳动知识青年才可以报名,应届高中毕业生也可以报名。第二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入学考试。这个条件江敏是附合的,虽然江敏没有在学校学到什么东西,平时都用来跳忠字舞了,但是他们乡里还是有高中的,她混到毕业证了。第三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这个不用说了,江敏没有***倾向。第四,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这个也不成问题,江敏没有残疾。

据说当时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大都是记忆题。有一道是默写厦门大学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在批判四人帮时被谱成曲子,所以那一届的学生几乎都能背下来。当时在考场上,有些年纪大的人写不出来,就急得在考场上哼唱。

江敏记得后来看过一部电影,就是说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的故事的。

他们的年龄差距很大,但是对于知识的追求和渴望,却是后来的人怎么都比不上的。在准备高考的阶段,更是洛阳纸贵,资料难求。和后来的学生上了大学就等于获得自由不同,那个时候能进高等学府的,绝对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书虫’。

江敏定了主意,自然不能放过来北京的这个机会,用后来的那句话说就是,‘一切为了高考’。

冯志彬今天上课,没有陪着他们母女两个,江敏正好可以趁着这个机会去干点自己相干的事,手里拿着北京地图,可着最近的新华书店、旧货市场转悠。

语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