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第1/4页)

顾莞宁允诺以慧平大师的名义盖善堂,果然成功地说服了慧平大师,收下了顾谨言这个俗家弟子。

顾莞宁抿唇轻笑:“大师心地慈悲,一片善心,佛祖一定都已了然于心,绝不会为了这点区区小事怪罪,大师只管放心好了。”

顿了顿又道:“大师觉得阿言资质如何?”

慧平大师想也不想地答道:“四公子天资聪颖,记性极佳,年纪虽小,却勤奋上进,刻苦好学。”

沈谦年少时便以机敏聪慧博学多才闻名,沈氏也是有名的才女。顾谨言总不会差到哪儿去。更何况,顾家精心教养顾谨言七年。顾谨言也确实当得起这份夸赞。

顾莞宁舒展眉头,笑了一笑:“既然大师也觉得阿言资质出众,不如就正式收阿言为弟子,教导他医术如何?”

慧平大师一惊,霍地看向顾莞宁:“顾施主说的可是真的?”

记名的俗家弟子是一回事,正式收为弟子可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顾谨言身为顾家继承人,不在侯府里待着,反而跑到了普济寺来拜他为师学习医术……难道以后顾谨言不会再回侯府了?

稍微一细想,这背后暗藏的波涛汹涌令人心惊。

顾莞宁也不多解释,只淡淡说道:“只要大师应下,日后阿言就是大师的弟子。大师若有所求,我顾莞宁一定竭尽全力,绝不推辞。”

是顾莞宁,而不是顾家!

慧平大师十分敏锐,自然能听出这其中细微的差别,略一思忖,便应了下来:“好,老衲答应顾施主的请求。以后一定细心教导四公子学习医术。”

顾谨言资质上佳,心性沉稳,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更何况,这其中还有顾莞宁的情分颜面,今日答应这个请求,也是结下一份善缘。

数年后,做了普济寺主持方丈被誉为大秦第一高僧的慧平,总忍不住想起这一天的会面。深深觉得这是他一生中做出的最明智的决定。

……

和慧平大师交谈过后,便到了正午。

普济寺里的斋菜闻名京城,顾莞宁来不及赶回侯府,自是要留下吃午饭。

清水豆腐,清炒口蘑,清炒白菜,还有一大碗山药羹和两碗糙米饭。看着清清淡淡,吃到口中却别有一番鲜味。

顾谨言坐在顾莞宁对面,心情一好,胃口也格外的好,连着吃了两碗米饭。

顾莞宁见他吃的香甜,也随着多吃了不少。

吃完饭后,顾莞宁又去了顾谨言住的屋子里。

寺院里自是比定北侯府清苦的多。

屋子里只有简单的桌椅床榻,桌子上倒是放着上好的笔墨纸砚,旁边放的一口大木箱子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书籍。

这些都是顾谨言平时读惯的书。当日走的匆忙,后来顾莞宁特意命人整理好送了过来。

顾谨言随着顾莞宁的目光看了过去,然后笑道:“姐姐真是细心周到,还特意将我平日读的书都送来了。这些日子,我一直在温习呢!”

顾谨言如此勤奋好学,顾莞宁心中也觉得快慰。

姐弟两个正在闲话,琳琅悄然走了进来,咳嗽一声禀报道:“启禀小姐,太孙殿下陪着太子妃娘娘到普济寺来烧香,听闻小姐也在,特意请小姐出去相见。”

第二百二十八章 巧遇?

顾莞宁一怔。

太孙竟然也来了普济寺?

她连着三个月未曾出府,一直在府中照顾祖母。难得出来一回,特意悄悄地来了普济寺探望顾谨言。就这也能碰到太孙……

这也太巧了吧!

这样的“巧遇”,不得不让人心生猜疑。

简直像是知道了她的行踪,然后特意跟了来……

顾莞宁蹙眉不语。

顾谨言却生出了误会,小心翼翼地问道:“姐姐,我是以生病的名义到了普济寺来居住。太孙殿下若是见了我现在的模样,怕是会生出疑心来。”

是啊!顾谨言除了稍微清瘦一些之外,没有半点病人的样子。以太孙的细心敏锐,岂能不生出疑心?

她真是乱了方寸,竟连这么简单的事也没想到。

顾莞宁当机立断,立刻说道:“琳琅,你让来人回禀太孙殿下一声,就说阿言正在病中,不宜见殿下,免得过了病气给殿下。”

这个借口算不上高明。

不过,以太孙的为人,绝不会强人所难。只要她避而不见,他一定很快就会打消来见她的念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