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部分 (第1/4页)

祖大寿这两年苍老了不少。从大凌河之战后,他投降和杀害何可纲的恶行败露,从此便不敢再入关,连宁远也不去,靠着锦州这个地方牵制朝廷,所以朝中谁要说放弃锦州,那就是要断祖家军的退路,关宁军是要跟他拼命的。

吴襄、祖宽、祖大乐等人是辽镇的干将,都是祖家这一系的。维持着祖家军在辽西的地位。崇祯拿祖大寿没有办法,皇太极一时也拿他没办法,但终究是个走钢丝的业务,一旦平衡弄不好就容易跌下深渊。

崇祯对祖大寿的厌恶是不用想的,现在只是迫于形势,若是逼急了朝廷,断了本色和辽饷,辽西就是死地,祖大寿只能投降建奴。那种日子自然不是祖大寿想过的,但后金这边也不能逼急了,万一皇太极再次发狠把锦州围了,祖大寿就是一个高级奴才。权势无存,好日子也就到头。所以朝廷要调关宁军进关勤王之类的,祖家军还是要听调。对朝中权贵该讲的规矩也必须要讲,但是主动打建奴或是继续往前修堡垒的事情也是不干的。

崇祯四年后。辽东这个棋盘上又多了一个下棋的登州镇,棋局对祖大寿来说更加复杂。登州镇占据旅顺之后。祖大寿开始不太乐意他们分了辽饷,后来发现他们能确实的牵制建奴,加上他也明白崇祯以登莱牵制辽西的策略,也就忍了,还派出吴襄与登州镇拉上关系。通过试探后,吴襄认为陈新也是要当关宁军一样的军阀,而明军唯一能击败关宁军的便只有登州镇,祖大寿便同意与登州进行战马交易,缓和与陈新之间的关系。

但登州镇扩张速度惊人,很快雄踞金州地峡,现在甚至占据复州,骑兵整日在盖州和建奴打来打去,已经接近了建奴核心的辽中平原,登莱的势力更加强大,据吴襄估计,陈新的军户今年会超过一百五十万,战兵在三万至四万之间,还有大量的民勇,而且军饷丰富,整体实力直逼建奴,若是在登莱打仗,吴襄估计建奴未必是登州镇对手,只是往辽东投送人马和物资不易,才暂时缩在辽南,但其力量一直在膨胀。

祖大寿现在又犹豫不决,辽东最主要三股势力都已经接近辽西的范围,朝廷、建奴、登州镇三方各有优势,和关宁军都有利益纠葛,也随时可能翻脸成死敌,祖家军夹在中间,要维持自己的地位着实不易。

现在陈新又出来搅合一通,更让他愁白了头发。若是换一个其他地方的土老财,敢在辽西炒粮食的话,祖大寿一刀就砍了,但现在登州镇力量节节攀升,力量就是外交,祖大寿要考虑到日后会不会被陈新一刀砍了,所以对四海商社只能干看着,免得断了与登州的路子。其他朝中权贵、王爷的粮店炒粮,他同样也不敢去动粗。

在这样局促的条件下,祖大寿整天的动脑子,又呆在锦州这个面临建奴强大威胁的前线,祖大寿的心理压力也很大,这两年老了不少。

吴襄还在那里道:“登莱那边突然来了不少的船,运来很多粮食,还有天津也来得不少,大多是四海商社的粮,这突然间粮食就降了。”

祖大寿有些不耐的挥挥手,“老子知道,他们现在降到多少了?”

“他们十五两买了两日,喀喇沁的人在宁远拼命的买,那银子在四海门口堆成山一般,我忍不住也开始卖,但突然就暴降了,前日是十二两一石,昨日就七两了,听说明日就是三两,喀喇沁的人也聪明了,还等着压价呢。”

祖大寿两眼圆睁:“那你快把咱们的货出了。”

“这,我也想出,但天津那边还有一半的货没有到呢。”

祖大寿在屋中慢悠悠的赚圈,他每年跟蒙古贸易还是能赚不少钱,但他在天津买的粮是七两五钱一石的,有一半是从四海商社购买,吴襄当时还求到那个卢友的门上,欠了人情才拿到这个价格,现在看来是上当了。原本打算在宁远大赚一笔喀喇沁的银子,如今连本都捞不回来。

吴襄焦虑的道:“前些日子关宁都哀鸿遍野了,饿死不少人,粮价那么高他不来卖,如今咱们刚买了粮,他就来压价,以前来卖粮的行商这次都完了,还包括好多缙绅和文官的生意,陈新这到底是要干什么?”

祖大寿咬牙切齿,“除了害咱们之外,他还能干什么。”他呼呼的出了几口,缓缓口气道:“算了,老子惹不起他,跟着他一起降价,就当拿银子打了饿狗了。”

“但若是说他要害咱们,又还给咱们供着卷烟、南货、私盐,咱们还是能赚到银子。”

祖大寿一时也不知陈新到底是什么意思,闷着头转了一会只得摇头道:“反正粮食咱们不能再卖,明年看看风头再说,陈新这干的什么事,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