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0部分 (第1/4页)

“这是个好主意!”凯蒂说,“只是你看看……我的天呀,怎么会有这么长的队伍?这队伍怕是要排到曼哈顿外面去了吧?”

……

同样的情景也在克利夫兰,在费城,在哥伦比亚特区,在巴黎,在里昂,在法兰克福,在柏林,在罗马,在都灵,在所有上映的城市中出现。

第二天几乎所有的报纸都开始报道《安妮日记》这部有声电影所掀起的狂潮。而在美国和欧洲的很多城市中,也都发生了针对英国的游行示威。比如说在巴黎,虽然警察严阵以待,但是充满了正义感的巴黎市民,还是用弹弓呀,抛石带呀什么的,弄得大英帝国驻法国大使馆几乎连一块完整的窗户玻璃都没有了。柏林人民则宣布,绝不向英国大使馆出售任何商品,搞得大使馆的家伙出门去买东西都不敢露出了英语的调调,而罗马人民更是针对英国外交人员采取了一些更为巧妙的斗争方式。比如说英国大使馆出来采购物资的人员,总是一到闹市区,就发现总有人喜欢挤过来,然后,他们就发现,钱包不见了。口袋里还多了一张纸条:“这是在为安妮复仇!该死的英国佬,下地狱去吧!”电影这种宣传方式第一次显示出了巨大的,震撼性的力量。

在这样的民意的压力下,德国政府,荷兰政府,意大利政府,比利时政府,美国政府,甚至还包括为了对抗德国,而几乎一头倒进了英国人的怀里的法国政府和为了对抗美国,而和英国穿一条裤子的西班牙政府都站了出来,要求英国政府同意他们向英国位于南非的集中营排出观察员。

第五百一十六章,电影的时代(4)

《安妮日记》的首映,不仅仅有着政治上的意义,后世的影评家往往将这部电影的出现,视作是电影艺术的开始。虽然爱迪生拍摄的《歌手》才是第一部有情节的有声电影,但是显然,它完全被遗忘,在后来,说起最早的有声电影,大家一般想到的都是《安妮日记》。据说在后世的某个电影学院招生考试的时候,就出了“最早的有情节的有声电影是哪一部”的题目。多数的考生的答案都是《安妮日记》,只有极少数的几个人才回答说是《歌手》。更要命的是这几个回答是《歌手》的考生,在这道题上面还被扣了分。

而在二十一世纪初,美国电影协会发起的“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电影”的民意调查中,这部在一百年以前拍摄的电影却高居榜首。

“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我们现在有关电影的大部分的创作手法——无论是镜头的使用,还是剪切,还是特技,还是音乐的配合,这一切几乎全都来自《安妮日记》。可以说,《安妮日记》是一个十足的奇迹——它的出现让电影这种新兴的艺术几乎没有了青涩的童年时代,而是一步就迈入了繁花盛开的五月。它的成功启迪了无数后来的电影人,虽然因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事实上,以今天的眼光,这部电影还有不少的瑕疵,但即使如此,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依旧有着震撼心灵的力量。而且当我们认真的研究此后的任何一部成功的电影的时候,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安妮日记》的影子……”

如果说百年之后,这部影片都能让观众感到回味悠长的话,那在这个时代,它就直接让无数人疯狂了。在纽约,海蒂和凯蒂已经把这部电影看了整整六遍了,但这并不是最高记录,最高纪录是一位美国大妈,她靠着高价从别人手里买票的方式,在一周的时间里,整整看了二十遍!

这种疯狂当然也引起了媒体的关注,现在你翻开各种报纸的娱乐榜,几乎都可以看到有关这部电影的报道。似乎不报道一下这部电影,就不算媒体了一样。当然报道的角度更是五花八门,有从科学和技术的角度来分析,然后高呼科学万岁的,比如《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报道:

“《安妮日记》标志着有声电影的成熟,相比爱迪生的有声电影,《安妮日记》开创性的音轨技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技术完美的解决了声音和画面的同步问题,而且《安妮日记》中采用的多声轨技术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场听觉的盛宴。当电影中的炮声响起的时候,一些经历过战争的观众甚至立刻就做出了卧倒的动作,这充分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音效的逼真程度。而在表现音乐方面,以前无论是我们在留声机里,或者是在收音机里听到的音乐,和电影中的一比,都相差悬殊。老实说,电影中的音乐效果已经非常接近现场演奏了,很多人甚至都怀疑后。台是不是藏着一支交响乐队。我先也许只有最专业的那些耳朵才能听出这不是藏在后。台的交响乐队在进行现场演奏。

不仅仅是音效技术,在《安妮日记》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