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 (第1/4页)

项草药长叹一声也不再出声了。边境小山村的农民哪有那么多的钱去给残废的儿子安装假肢。

水教授又讲,假使你们项家是有钱够给宝仁安装假肢的话,我还劝告你们别急去安装。因为宝仁的身体正在发育生长,如果在成长阶段去安装假肢,用了三四年又得去更换比较大的型号,又得花费一笔大钱。要换两三次不同型号的假肢,宝仁才停止生长,这样不知花去多少万块钱的喽。为了节省,有钱有条件也等到人长到成年了再去安装假肢,是最佳的选择。

就是同水教授的那一次的谈话,宝仁才懂得世上有高人,能够给少腿断脚的人驳接上一条假肢又能正常走路。既然世上有这样的高人,今生今世,他就一定去找高人给他安装上假腿,他也要像众人那样不用拐杖也能走路,甚至还能奔跑。他暗下决心,今生今世一定奋斗,创造条件给残腿安装上一条假腿!这就是宝仁一生中最大的心愿。

这种心愿像一束火把在宝仁心中燃烧着,虽然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心愿的火把的光亮忽明忽暗,但是始终都没有熄灭过。当着宝仁有门路挣得钱多了,心愿的火把就像注足了油一样,火焰烧起来更高更旺。现今,宝仁已有十几万块钱了,他想安装假肢的愿望更加强烈了。

地处祖国最南端的边陲的爱甜镇,她的商业信息是十分灵通,十分的活跃,传递得很迅速很及时,但是关于安装假肢的信息,没有一丝一息传入爱甜镇里来。因为来往爱甜镇的商人关心的商品行情,所想的是如何赚钱,有谁去关注与他们自身无关的假手假腿的事。

那时,黑白电视的荧屏里几乎没有商业广告播放,报纸也很正统,不登任何广告的内容。宝仁只把搜索安装假肢的信息的希望寄托在报纸上,因为报纸时不时刊登一些医学技术的新闻报道,宝仁很想从这类新闻中捕捉到他极想得到的信息。于是,宝仁不惜花钱订报纸来看。

然而,报纸没有给宝仁送来福音。宝仁一连看了两年报纸,都没有看到哪里为残疾人安装假肢的消息。他失望了,但是,他的意志没有崩溃,还是抱着坚持的信念继续看报纸。突然,他从《群众来信》专栏里看到一丝的希望曙光。在《群众来信》栏目里,编辑为了跟读者互动,经常为读者解答和帮助解决一些难题。

宝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给《群众来信》栏目写去了一封信。宝仁在信中写了自己的不幸身世、残疾情况和想安装假肢的强烈愿望,请求编辑同志帮联系一下单位,好让他实现他的愿望。

那封信投寄报社之后,宝仁天天都盼邮递员快送报纸来。报纸一送到家门口来了,宝仁像见到救星一样,不论手上有多忙的活,他搁放一旁,先拿报纸来看第三版,看看《群众来信》栏目里有没有答复他的信的文章。那时,宝仁并不知道,《群众来信》专栏在报纸每周只在周日发一期。他天天看,日日盼,只是浪费他的精神和时间。时间过去了一个月了,宝仁乃是见不到编辑部的答复。

宝仁的心彻底凉透了。他想,以往别的读者都是去信,求助编辑部在有关政策和福利的问题,给予帮助。而他却请求编辑帮他寻找一个专门从事安装假肢的部门单位。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编辑部的能力范围之外,难怪人家编辑部不理睬他的了。

宝仁总是看不到编辑部的答复,他心灰意冷到了极点,他决定放弃不看报纸,等到报纸订半年期满了就不再续订了。可是事情的转机正如古诗所描写的“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那样给他带来了惊喜。那天早上,邮递员送来了半年期的最后一份报纸时,又叫宝仁在小本子上签名,然后就递给宝仁一封挂号信。

邮递员走了。宝仁盯看信封的寄信人的地址发懵了,上下查遍他所有的亲戚关系人,都没有人出门在外当官做事,今天怎么有人在一家康复中心给他寄来一封挂号信呢?是不是寄信人写错了人名,这封信才稀哩糊涂落到他手中来的呢?不管那么多,先开出来看一看,信里到底写啥东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44章 醋意之一

宝仁撕开信封,从里面拿出信文纸来读:

“宝仁同志:

你好!你省报社编辑部将你的去信转寄给我中心,我们已经收到了。读毕你的信,我中心全体员工非常同情你的不幸。根据你在信中的陈述,我中心的技术员经过开会研究,一致认为你的右残肢完全具备安装义肢的条件。请你亲自到我中心来做全面检查,再拟定安装义肢的具体方案。

你询问费用大概如下:

下肢的义肢 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