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部分 (第1/4页)

在阎锡山的手书格言中有两句话,其一是,“当兵、纳税、受教育,为国民之三大义务”;其二,“欲决胜于疆场,必先决胜于学校”。从这两句话中,足可见其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阎锡山认为:“振兴教育,譬如建屋,屋之在地上者,人人皆知注重,但能建筑房屋者,皆会讲究。殊不知屋之能否经久不坏,却不在地上之轮奂,全在地下之基础;教育亦犹是也。人才教育,屋之在地上者也;国民教育屋之在地下者也。人才教育,对于社会上有报酬,受此教育者,亦多亟亟以谋发展,故社会上皆知重之。”

“国民教育,系义务的、低浅的,对于社会无报酬,受此教育者,也无所发展,其不为社会所重视,盖有故也。不过今日为列国并立之世界,此人群与彼人群遇,较量优劣,要在多数人民之知识,不在少数优秀之人才。今日中国四万万人,不及他国二千万人者,因多数人无知识,一个人抵不住一个人之故;此尚就对外者言之也。”

“说到对内,共和国家,主体在人民,必人民之知识发达,然后能运用良政治。如其不然,则其政权,必将由多数人民,移之少数人之手;既移之少数人,则此少数人所运用之政治,必以少数人之利益为利益。”

虽然教育救国之说在中国早已有之,可是作为民国当权者中,能有这样认识的人绝对是凤毛麟角。当然,也有一些人兴办小学、中学、甚至是大学,可像阎锡山这样对教育认识之深,重视之高,推行之广,落实之实的,则是绝无仅有的

感谢“70生人”的打赏和“还没发现”书友的月票深蓝给两位书友鞠躬了

第三百八十五章布局民国的人才竟然有这么多

第三百八十五章布局民国的人才竟然有这么多

在阎锡山掌权山西的这些年里,山西实行学龄儿童强迫入学政策,所有7至13岁的儿童少年必须最少接受4年小学教育。虽然这项政策后期在执行时有些问题,可是产生的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同时,阎锡山还广设学校。据赵丕廉给宋哲武的数据,现在山西全省有高等小学700余所,在校学生8万余人。其中,太原行署有小学308所,学生5万多人。

原山西省政府除成立了山西大学,还先后成立了数所师范大学培养高级师资人才。此外,又先后在太原分设法政、工业、农业、商业、医科专门学校,外国文言学校、进山中学等校,在运城、大同、长治、代县、临汾设省立中学。

山西现有省立政法专门学校一所、省立农业专门学校六所、省立工业专门学校三所、省立商业专门学校四所、省立师范学校六所、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六所、省立国民师范一所、省立女子蚕桑传习所一所、省立医学校一所、省立、县立师范、中学及职业学校三十五所。还在各地设立各类讲习所几十处。

可以说,山西的教育基础和风气非常之好,宋哲武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革发展教育,不仅不会有什么阻力,而且还会事半功倍,几年之后,宋哲武就会有大批接受过初高级教育的青年人可以使用。

在宋哲武的改革计划中,对太原行署和绥远、内外蒙的大、中、小学一律实行免费教育,尤其是小学,对太原行署、绥远和内外蒙的适龄儿童实行强制入学政策,对有适龄儿童不入学的家庭,要征收教育税。同时,严禁商人和地主、资本家雇佣未满十四岁儿童做工。

要发展教育,就要有教育经费。宋哲武计划把每年各地税收的百分之十,划拨给赵丕廉的文化教育委员会,充作教育经费,另设一个教育发展基金,资金由文化教育委员会向各地商户、地主、资本家募捐筹得。

同时,对现有高等学校进行扩建合并,以便集中有限的师资力量,发挥最大效益,以便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宋哲武在和箫国栋、贾景德、何其巩、郭文渊,以及以赵丕廉为首的教育委员会反复召开了几次研讨会后,有赵丕廉起草了教育规划方案。

首先,山西大学改名为北方大学,现任校长王录勋留任。

王录勋是英国伦敦皇家大学工程科博士、工程、水利专家,由他任校长,可以让学校在教育和科研上更好地复制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

更名后的北方大学,将是一所综合性大学,不仅设有门类齐全的理工科,它还设有人文类学科。这所大学将是为宋哲武培养各类高级军民两用人才的地方。

其次,太原现有两所省立师范大学,在校学生虽然很多,可是都存在师资不足的问题,为加强师资力量,这两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