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部分 (第1/4页)

宋哲武对战斗机、强击机和侦察机这三个机种的研制要求是:高、快、灵、远、强。

具体说就是它们不仅要飞得高、飞得快、飞得远,还要更灵活和更坚固,这“五字真言”足以作为今后五十年内飞机发展的指导原则。

除了高、快、灵、远、强这五字真言外,宋哲武还要求所有飞机都必须要实现全金属结构。

对于宋哲武的“五字真言”,巴玉藻等人不仅没有任何异议,他们同时也非常认同宋哲武要求飞机要做到全金属的标准,他们几人都是世界顶级专家,非常清楚这五个字和全金属结构飞机,绝对是当代飞机发展的正确方向,对宋哲武对飞机发展方向的敏锐感觉都十分佩服。

不过,对于全金属结构飞机,他们觉得暂时有难度,原因有两个:一是全金属结构必然导致飞机空重增加,要实现宋哲武的“五字真言”,就必须要有推力更大的发动机;二是,航空用的金属不是普通的金属材料,它既要尽可能的坚固,又要重量相对要轻。也就是说,全金属结构的飞机,需要强度更高,但重量又相对更轻的新型金属合金。

现在,航空研究院还刚刚可以设计单排的气冷星形发动机,最大功率300kW,功重比低于1kW/daN。而现在世界上最先进的气冷星形发动机,最大功率已经超过400kW,功重比超过1kW/daN。

比如美国莱特公司和普?惠公司先后发展出来的单排的‘旋风‘和‘飓风‘以及‘黄蜂‘和‘大黄蜂‘发动机。

虽然曾贻经对于设计出最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很有信心,可是他也认为,第四路军航空研究院要设计出这样的发动机,最少还需要一年以上的时间,这还是因为有王动给他搞回来的技术资料的帮助,否则,全靠他们自己摸索,时间还要长。

飞机要飞得高、飞得快,大推力航空发动机是必不可少的,对这宋哲武早有准备。

宋哲武相信,以曾贻经的能力,搞出最先进的单排气冷星形发动机是一定的,甚至他也相信,曾贻经和他的研究人员,最终一定能紧紧跟上世界航空发动机研制的脚步。

可是,宋哲武认为这还远远不够,以他有限的资源,仅仅搞出同时代的先进发动机来,虽然在飞机的技术水平上不输于苏联和日本,可在飞机数量上,他却远远赶不上对方。而数量的劣势,至少是短时间内他是无论如何也是做不到的,他必须要以质量战胜数量。

因此,宋哲武并不想让曾贻经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跑,这样会永远的落在别人后面,必须要比别人适当的超前。

现在就要在科研力量上还相对弱小的曾贻经的发动机研究所,研制十几年后才出现的涡轮喷气发动机显然不现实,毕竟曾贻经和他的团队还需要技术积累。而现在研制二战前后研制成功的双排气冷星形发动机,则更适合曾贻经发动机研究所的能力。

双排气冷星形航空发动机对于宋哲武来说可不陌生,前世作为军迷的他,可是仔细研究过,虽然对具体的原理宋哲武不是很清楚,可是结构布局他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为了掩饰自己的另类,宋哲武以探讨的形式,就在航空研究院的会议室里,给曾贻经勾勒出了一份草图。

深蓝向各位书友道歉最近家人都在和深蓝抢电脑,写作耽误了可是也没有办法,家人的事情也耽搁不得,再过两个月,深蓝再买一台就好了。不过,最近深蓝一定会努力,尽量不在放鸽子。

感谢“冰月心空”“寻梦乡里巴人”两位书友的月票也感谢“70生人”“窃明免费”书友的打赏深蓝最感谢也最对不起的是“窃明免费”“110517121312572”书友的一再催更

第三百九十七章布局科技天才(二)

第三百九十七章布局科技天才(二)

“曾所长,现在单排气冷星形发动机多数都是七缸,缸数再多,则发动机长度过大,对飞机的体积和飞行性能都会有较大影响。而缸数越多,发动机的功率也就越大,要研制更大功率的发动机,现在看来只有增加发动机的缸数。”

“我想,我们能不能改变现在的单排排列方式,改单排为双排,甚至是四排。以现在比较成熟的七缸发动机为例,双排排列,汽缸数就是十四个,四排就是二十八个……”

见兴奋的满脸通红的曾贻经,拿着草图的手都已经激动得有些发抖。

为了掩饰自己匪夷所思的“天才”想法,宋哲武故作不安地说:“曾所长,是不是我的这个想法不妥?”

为了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