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部分 (第1/4页)

┤肆恕�

宋哲武的原理图上,这个火箭筒的主体是一根长1m5左右的无缝钢管,口径60mm;左侧焊接有简易机械瞄具,下方有两个带有木制护片的握把和一个大型的木制肩托,在筒口部有一个不大的方形挡焰片,筒尾部有一个钢丝焊成的喇叭状支架,支架的作用并不是消除后喷尾焰,而是防止筒尾因磕碰变形而影响火箭弹的装填。

在筒身中、后部设有金属加固环,以减小筒身变形的可能性。筒尾上方有一个接线盒,从中牵出两根导线,一根与肩托内的电池相连接,另一根则通到扳机,用来控制线路的闭合。

发射机构由发射机体、扳机、扳机簧、电路接触环以及干电池组和导线、检验灯等组成。筒身中部设有皮革防热护套,此外还有方便携行的背带,一端连接在握把底部,另一端直接拴在筒身后部。

宋哲武设计的等口径火箭弹,前端有钢制的锥形风帽,后部为钢制锥形药形罩,全长600mm,质量g,由战斗部、引信、发动机和稳定部4大部分组成。

其中,火箭弹发动机本体为一段无缝钢管,前部铆焊有引信室,中间的孔内装有击针体和隔离簧,上部螺接有传爆体,后者的前端伸入主装药底部。

引信原理极为简单,击针体平时由隔离簧与雷管隔开,并被一个钢丝保险销固定,发射前抽出保险销,当火箭弹击中目标时,弹体减速,击针体因惯性作用压缩隔离簧,击发雷管并引爆主装药。

发动机的尾部螺接有拉瓦尔喷管,内部压有挡药板,喷管口有密封垫,发动机装有8根单孔双基发射药柱,以固药柱固定在发动机前部。

火箭弹最为关键的是火箭弹的空心装药技术和破甲战斗部。

空心装药技术在宋哲武的记忆中,大概在40年前后才由瑞典人发明。如果不采用空心装药技术,火箭筒的破甲能力将大打折扣。

按宋哲武的说法,这种火箭弹的射程大概在200米左右,破甲厚度应在40mm左右。

本来宋哲武通过改进发射药,现在完全可以研制出破甲厚度大于300mm的火箭弹,只不过现在这样做完全没有必要。

因为,这个时候苏军现役的T…18坦克的前装甲也只有16mm,英国威克斯6吨坦克,以及威克斯E型,美国的克里斯蒂轮履两用坦克的装甲都不超过20mm。

在整个三十年代,坦克装甲超过40mm的寥寥可数。也就是说,宋哲武认为他现在的火箭弹40mm厚的破甲能力,在十年内已经足够了。

他的火箭筒原理和技术,当然是要绝对保密的,不过他还是要防患于未然,而且,他也不敢保证在战斗中没有被敌人缴获的。

火箭筒的技术很简单,也很容易仿制,可是火箭弹的破甲能力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轻易做得到的。宋哲武要尽量拖延敌手掌握大破甲能力火箭弹的时间,至少要比他的第四路军所使用的要落后一段时间。

火箭筒的原理图是单独交给周立群的,只有箫国栋在场。

对于宋哲武所说的火箭筒的威力,不仅是箫国栋将信将疑,就是周立群开始时也有些不以为然。

这也难怪,火箭筒简陋的结构甚至还没有一支普通的步枪复杂,竟然能有这么大的威力?这的确很难让人相信。

不过,当宋哲武把空心装药和聚能射流的原理讲出来后,虽然箫国栋还有些不明白,可是周立群已经懂了。

周立群兴奋地说:“司令,我们有了这样的武器后,岂不是说,我们再也不怕坦克了,所有的坦克在我们面前都是不堪一击的。”

宋哲武看着周立群摇摇头说:“不能这么说,坦克的技术也要不断发展,至少是在装甲厚度和装甲钢方面各国都会不断进行改进。如果我们的火箭弹威力不进行改进提高,几年后也许就对坦克没有威胁了。而且,我还是认为,对付坦克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更高性能的坦克,火箭筒只能作为我们反坦克的一种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

宋哲武严肃地说:“火箭筒要严格保密,尤其是火箭弹的空心装药技术原理。对研究设计人员,以及工艺流程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要仔细研究,接触的人不仅要可靠,还要越少越好。”

宋哲武又对箫国栋说:“告诉方振,火箭筒的保密规格要和我们的飞机和坦克一样,要列为最高。”

深蓝祝所有书友端午节愉快

第四百零四章布局有些钱不能省(一)

第四百零四章布局有些钱不能省(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