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7部分 (第1/4页)

双方针尖对麦芒,谁也不做丝毫妥协。

从本质上说,大家的想法都一样,都想先打败不共戴天的内敌,才能倾全国之力心无旁骛的去抗外敌。可问题在于,以消灭对方为前提,再去抗战,对手怎么可能愿意妥协呢?

既然如此,围剿和反围剿就必须打下去。蒋介石的中央军自然不可能大量抽出来抗日。

不过,对于广东派,蒋介石的手段就柔和了很多。既然***人已经打进来了,党内斗争不同于剿共,没那么你死我活的。而且这个时候,党内再打内战,无论如何都说不过去。于是,南京和广州商定,各出三人,在香港开始谈判。

不过,谈判可没那么容易,广州方面提出的条件,十分苛刻,那就是蒋介石必须下野。两边争得火星四爆,关键的问题固然一时难以谈拢。但有一点却很快谈出了结果。那就是调整京沪卫戍组织。

广东方面提出这个问题,实在是因为被蒋介石玩怕了。不说这次胡汉民赴蒋介石的家宴被扣,29年那阵,掌握广东的李济深,也是应邀到南京和蒋介石会面,***四大元老作保,保证安全,结果二话没说也被蒋介石扣了。蒋介石这样的信用指数,不管他怎么打保票找中人,谁都不敢去南京和蒋介石和谈。

要想两边合流,到南京组织统一的『政府』。除非一个办法,驻扎在南京上海一带的军队相对中立。

两边的代表想来想去,还真有这么一支军队符合这个要求,能被两边都接受,那就是第19路军。

这是因为,首先,19路军的掌门人陈铭枢,是站在蒋介石那边的。这位陈铭枢,还在27年蒋介石搞清党时,就脱离武汉『政府』,跑去支持蒋介石,很得蒋的信任,这次,陈铭枢还是南京方面的三名谈判代表之一。所以,他的部队接防京沪,蒋介石放心。

而另一方面,第19路军是广东军队,陈铭枢本人也是广东人。19路军发源于北伐时的叶挺铁军第4军第10师。北伐时,广东军队第四军出了两个师,一个是张发奎的12师,另一个是陈铭枢的第10师。宁汉分裂,师长陈铭枢投奔蒋介石之后。继任的师长叫蔡廷锴。这位蔡廷锴还被同乡叶挺一起拉入伙,参加了南昌起义。还作为南昌起义军的前锋首先南下。

只不过,不过一出南昌城,这个蔡师长就清理掉了手下的***员,带队跑到福建去了。很快,身在南京的老长官陈铭枢派了一个蒋光鼐来收拾部队,大伙一起开回广东。几经转战,这个第10师演化成了第19路军。虽然十九路军的老长官是支持蒋介石,但毕竟十九路军是广东出来的军队,军官家属、亲朋好友在广东的还很多,怎么着,也不会对广东方面的要人下手。所以,19路军警备南京,广东方面也放心。

就这样,南京和广州方面还没谈出多少结果,第19路军倒是先接到命令,接防南京上海。

中国学生一向富于爱国传统,九一八事变发生,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学生们不可能不奋起抗争。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却让蒋委员长感到十分烦恼。

9月24,上海各大学抗日救国会代表到南京请愿,蒋介石日记中即有“上海学生狂激”之语。紧接着,南京中央大学学生1000余人到***中央党部请愿,其后,又到外交部请愿。外交部部长王正廷因为和日方的交涉全无结果避而不见学生们,这引起了学生愤怒,他们冲入王正廷的办公室打砸,并且还打伤王的头部。

感觉万分委屈的王正廷,马上向蒋介石辞职,虽经蒋介石再三挽留,可是王正廷铁心去职,表示要专心做好奥委会工作。蒋介石无奈,最终只好同意王正廷辞职。

第二天,上海复旦大学学生5000余人又到达南京,会同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校学生到国民『政府』请愿。蒋介石虽然认为,“其必为反动派所主使,显有政治作用。时局严重已极,内忧外患,相『逼』至此,人心之浮动好『乱』,国亡无日矣!”可是为了尽快平息学生们的愤怒,也对国内舆论有个交代,蒋介石接连接见进京请愿学生数万人。

蒋介石在给学生的讲话中声称,“本席亦抱定与国民共同生死之决心。以诸葛孔明出师兴汉、岳武穆尽忠报国自况”。又称,请愿分散『政府』精力,要求学生返校读书;如愿从军,可编入义勇队训练。当日,学生大批返沪。

这使蒋介石略感安慰,日记云:“青年爱国,知守法纪,岂非一最好现象耶!”“数日以来,对各地来京之学生接见训话者约二万人,余可谓用尽精力以应之。幸未发生事故,且受〔收〕几分好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