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部分 (第1/4页)

就必须挫败。

可一个月前,胡汉民等广东派携党内大佬们逼迫蒋介石下台,那是何等的威势,一个月后,蒋介石已经成了下野之身,说起来一点官职都没有的蒋介石,在下野后,又凭什么扭转乾坤,去挫败胡汉民的“阴谋”呢?

外交的策略;就如武功的招数;效果有多少;还要看实力。正如张无忌的九阳神功在身;练七伤拳才不至于伤敌先伤己。

宋哲武就属于有神功护体的能人,宋哲武的通电在民间引起极大共鸣。只不过,并没有扭转国民党内的反对派的优势,这些人,包括蒋介石好像都没有看到过宋哲武的通电,把火力一致对准陈友仁和孙科,就是不提宋哲武一个字。搞得宋哲武十分没面子,本想再次发出通电,接到贾景德的劝阻电报,宋哲武只好怏怏作罢。

下野,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失败的表现。军阀混战,战败者被迫宣布下野,不问政事,这是中国的传统。然而蒋介石不一样,下野对他来说,仅仅是种以退为进的手段而已。

就拿这次下野来说,看起来广东派气势汹汹,但蒋介石看得很明白,这群人除了反蒋是共同目标外,其他方面却是相互勾心斗角,矛盾重重。

对蒋介石来说,他只要保持自己的政治军队团体不离心,他就可以置身冲突之外,随时来收拾这个残局。因此,蒋介石在下野前,紧急处决了刚逮捕不久的第三党领袖邓演达。

道理很简单,邓演达曾经是黄埔军校教育长,在黄埔生中影响很大♀个人要是趁蒋介石下野帮助汪精卫、胡汉民拉走军队,那蒋介石下野就要弄假成真了。只要军队在手,政权丢了还能拿回来。

果然,蒋介石转身下野,交出政权,一根肉骨头丢出去,广东派很快就四分五裂。胡汉民想据西南遥控南京,和一心想当南京政府老大的孙科闹起了矛盾。而汪精卫在上夯击选出了十名汪记中央委员,这明显是汪精卫在发展势力,准备在选举政治领袖时发力,这自然又遭到胡汉民的指责。仅仅一个月,广东派就连貌合神离都做不到了,互相骂街的事情也多了起来。

国民党内三大常委,蒋介石、胡汉民、汪精卫〉力最强的,当然还是蒋介石,他牢牢掌握着全国最大的军事集团,又有党内部分元老支持〉力次之的,是胡汉民,他在党内的声望自然不用说了,而且他也有两广军队的支持,虽然枪杆子少了点,但毕竟也是实力派。而实力最差的,就是汪精卫了,以前支持他的军队,张发奎也好,冯玉祥、唐生智也好,都被蒋介石打成了光杆司令,他也就只能靠着一群中央委员为他摇旗呐喊。

三大常委,谁都没能力单独控制大局,要破局,必然要两人联合才能赢得党内大多数的支持。而最急于找出路,出价最低也最容易妥协的,就是汪精卫,因为他本钱最小♀一切,蒋介石看得也是明明白白。还在蒋介石下野前,双方其实就已经开始了合作的试探。

不过,汪精卫和蒋介石唱了多年对台戏,这边骂对方是独夫民贼,那边把对方开除出党然两边就要合作,总不能啥都没说法,闷声不响就复合了。那之前的互相指责不就成了笑话了吗?重新合作,总得要找出共同点来,让大家相信,两个仇人把酒言欢,不是为了权力分配达成妥协,而是为国为民。

正好,外交部长陈友仁认为应该对日绝交,蒋介石先出头把陈友仁大骂一顿,指责陈友仁,“如绝交即为宣而不战,则国必析”。

汪精卫马上迅速跟上称:“我必反对一种论调,这种论调就是所谓的主战派,试问一个刚刚图谋强盛的中国,来与已经强盛的日本为敌,这不是以国家及民族为儿戏吗?”。

不过,汪精卫讲话的关键,还在后面这句话:我看了蒋先生辞职后的一篇告国人的文字,即《东北问题与对日方针》的演讲,认为蒋先生与我同心,余愿与蒋先生精诚合作,共赴国难,挽大厦于将倾。

就这样,把对日绝交政策骂成是“国必析”的危机,那么下野的蒋介石重新出山,就不是争夺权力,而变成力挽狂澜了。而汪精卫也可以自然而然的以阻止对日绝交政策,同心抒国难为理由,完成由蒋介石的仇敌到合作伙伴的华丽转身。

17日,两个从北伐开始就相互对抗,互相视为仇敌的超级大佬在杭州相会。谈笑间,在风景旖旎的杭州西子湖畔,国民党的一场权力重组就此敲定。接下去的一切自然都是走过场而已。

只不过,让他们都没想到的是,先是日本僧人死亡,接着日本人又烧了三友实业社,21日,日本总领事村井苍松又向上盒长吴铁城提出道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