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部分 (第1/4页)

人都精细。当下也不推辞,有他这江南名手在侧,一张交割单自是列得详详尽尽、清爽无比。赤金、珠宝、银鞘各成一栏,连成色都标清楚了。

足忙了一个多时辰,才算将将盘点完整。那少年并无喜色,目光中反似有忧烦之味,最后他问:“一共折算起来的话总共值多少银子?”

沈放却已换算完毕,答道:“一总按市价算的话总值得到三十万两以上——这连金子成色都计算进去了。但珠宝之价,难以细估,还要成交时为准。换得好的话,或许能换得三十二、三万两的样子。”

那少年低下头,双眉如蹙,筹算起来。

杜淮山在一旁问道:“还不够?”

那少年轻声一叹:“我手里还有个近十万之数,总欠数目我也不知道多少,但一总算下来,总有个四五十万两之数,所以只怕还有个七、八万两银子的差距。唉,千算万算,没有料到六合门老门主瞿老英雄会在此时过世。”

他轻轻拊了下掌:“真是天不假年、天不佑我啊!”

杜淮山也叹了口气,开口道:“其实,他那儿,公子只要不去,你和他之间的这段帐目,只怕也无人知道。”

那少年双眉一轩,面上虽淡淡的,却振出一派英朗之气:“他与我忘年论交。这些年,代我承担之责本已够多。如今他去世了,后继无人,家事零乱,我又怎能不去?就是再难些,我也当该代他梳理干净,好让他走得心安。”

杜淮山知他性格如此,也难再劝。却听那少年语气转和,淡淡地道:“易先生说:这笔银子能到,真是有劳二位了。别的也就不用多说了,但眼下还有要事:他刚在巢湖定下了三十万斤粮草,停在肥西镇,还请杜老带两个人赶过去,急送到河南梁兴处,他那儿正告急,三千多人,已快断粮了。这趟送去,怎么也好支持三四个月。另外、请焦老把临安镖局来的小伙儿与金和尚几人带去淮上,那边也颇吃紧,人手调度不开。”

他话淡淡的,但说出来自有一种让人心服的威仪,杜淮山似乎无从推拒,口中道:“那公子呢?”

弋敛道:“我与沈兄……”侧身向沈放与三娘一笑,微露歉意的样子,“及荆女侠明日一早即赶到六安府去。车我带着,另有要事请沈兄夫妇帮忙。”

他为人和气,似是对这么决定别人的行程有所不安,侧过脸冲沈放夫妇微笑道:“小可唐突,贤伉俪勿怪。如果别无要事,便请同行如何?”

沈放见杜淮山都对他都如此恭敬,知道他携自己同行必有深意。看了三娘一眼,应声道:“公子说哪里话,我夫妇落难之人,托庇于公子,得携同行,是我夫妇幸事。”

弋敛笑道:“当此之世,以沈兄夫妇之识量,不落难倒是怪了。而淮上得沈兄相助,才真正是是莫大幸事。”

这话他说得颇为诚恳,说时双目直视着沈放。沈放也是头一次见人这么坦坦荡荡地望向自己,不由也向那弋敛看去,却见他的目光如晓雪晨晴。他一直未曾注意到这少年的相貌,这时一眼望去,依然无法细看似的,只觉那种绝世殊才,浊流独逸的气度却是自己平生所未见的。

不知怎么,弋敛的口气本也甚谦合,但每句话都有种板上钉钉的味道。沈放与三娘一路漂泊,正不知何处落脚,虽得杜淮山应允加入淮上共事,却也不如这少年的一句相邀更让人心定。沈放侧目看看三娘,有一种终于安定、此生安定、事业已定的感觉。虽知此后的生活未必不苦,未必不惊险万状,但大丈夫能从自己所乐从之业,能事自己所乐事之人,虽千难万险,又苦从何来?

三娘明他所想,不由轻轻握住了他的手。

却听杜淮山道:“只是,公子身边不也缺人吗?就不留一个人以应传唤?把王木留下吧,那孩子虽不爱说话,但处事稳重,当得大用。”

弋敛却笑道:“他是干大事的人,怎能屈在我身边干这些琐事。有他在,金和尚与临安镖局那些小伙子虽初来乍到,你和焦老也就都放心了。我去六安府也没什么大事,一个人足矣。再说还有沈兄夫妇,你们又何必担心——未必,我现在已让人不放心到如此程度了吗?”

他最后一句自是玩笑,但杜淮山听了脸上只勉强挤出一丝笑意。沈放也能理解他的担扰,这趟镖车,自出福建,到这皖南舒城,一路上不知经过了多少腥风血雨,又有多少人为它喋血杀身。耿苍怀之被缇骑追杀,秦稳之忍辱护货,袁老二之名败身残,无不有关与此,他却淡淡说不是什么大事,真要一个人与自己和三娘压车到六安府去。

沈放望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