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部分 (第1/4页)

德和bō兰的军队更是直接进入了战备状态,这一举动也引得西方盟国坐立不安。美国总统、

英国首相和法国总统在同一天通电致哀并谴责了袭击者,虽然他们表示愿意全力配合苏联政府缉捕凶手,杜绝其逃入本国的路径,但苏联政府并未就此作出任何的回应,这更增添了人们对局势的担忧。

暴风雨来临之前的空气往往让人感到沉闷窒息,就在斯大林遇刺身亡后的第五天,苏联官方突然公布了调查的初步结论袭击者使用的是德制武器,在列宁格勒刺杀斯大林后即向北越过苏芬边境,苏军边防巡逻队试图追击,但在边境附近遭到使用德制装备不明身份人员的阻击。此后苏联和芬兰政府进行了紧急外交磋商,芬兰政府同意苏军派遣特别行动部队进入芬兰境内搜捕袭击者,但由于天气极端恶劣,苏军和芬兰军队的联合搜索并未抓获袭击者。基于芬兰方面提供的辅助资料,苏联方面判定这是一起由第三帝国残余人员组织的刺杀行动,背后可能得到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支持。此外,他们认为去年秋天抢掠美国原子弹技术资料之人也是第三帝国的残余人员,他们的意图就是破坏世界和平,为第三帝国复辟创造机会。

官方〖言〗论一经发布,举世震惊,有关第三帝国残余分子的传言顿时是满天飞,英法官方最先作出回应,他们表示本国政府将加强对第三帝国残余和潜伏人员的清查搜捕,并建议通过新组建的联合国组织行使旨在彻底消除第三帝国残余人员威胁的国际联合行动。不过,一家美国报纸刊载了一篇“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报道,宣称有证据表明斯大林死于苏联内部争斗,继任者为了掩饰劫掠原子弹技术而利用这次机会栽桩根本没能力兴风作浪的第三帝国残余人员。这片报道还提及苏联原子弹项目的进展超乎想象,浓缩钠的提炼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而且他们雄心勃勃地准备在五年之内使得自己的原子弹拥有量超过美国,届时苏联将以此为政治后盾进攻西欧,让整个欧洲都插上苏维埃的红sè旗帜。

刊载此报道的本只是在美国具有地区影响力的报刊,但短时间内经由多家知名报刊的转载以及电台报道,迅速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震动,而后续报道更是指证了苏联正在运行的几个核试验基地和核原料工厂,对苏联高层政治斗争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并旧事重提地引用了1945

年九、十月间在美国近海出现的苏联潜艇~甚至刊登了一张当时由美国海岸巡逻队拍摄到的航拍照片,这几篇报道以惊人的传播速度迅速扭转了人们对斯大林之死的看法“苏联正在酝酿入侵”成了触动西方国家神经的字眼。!。

………【第158章 雨中飘摇】………

位于芬兰东北部的秘密营地与位于挪威北部的“避难所”基地之间陆上距离仅有三百公里,在这个年代,一家普通的民用飞机都能够在一个小时左右完成这段航程,然而以骡马驼行与徒步结合的传统方式穿过这片寒冷、原始而且耸立着大小山棱的区域却是一件极其考验意志和体能的历程。|。。超速更新文字章节|在1946年三月份的整个中旬,林恩不得不与索尔特遣队的同僚们完成这段艰难的路途,其间还必须翻越芬兰海拔最高的哈尔蒂山。等到他们最终抵达久违的“避难所”时,日历已经翻到了3月23

日。

苏联的红军节过去了怔怔一个月时间,而历史上的这一天对于第三帝国、对于希特勒政权来说也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13年前的这一天,德国国会通过了授权法案,法案容许当时作为〖总〗理的阿道夫希特勒和他的内阁通过任何法例而不需要议会的同意,这也被普遍看作是希特勒合法获得独裁权的标志这一天的正午,站在帝国大本营的大厅里,林恩又一次接受了元首亲自颁布的嘉奖以及诸多同僚的恭贺。在他看来,深入苏联境内指挥突袭行动,成功造成了斯大林重伤并很快不治身亡,这种行动的功绩本不该凌驾于正面战场的功勋之上,然而沉沦的帝国已经失去了在正面战场与对手抗争的机会,重新崛起一度流于口号,是原子弹技术的入手、宿敌领袖的暴毙让他们看到了可以企及的希望,因而用“救世主”

来形容林恩在这两次行动中的表现似乎为大多数人所接受,至于那些在行动中从各个方面提供支撑,尤其是身处一线无惧无畏的战士们,在高层眼中只是次要的角sè。在众人的注目下,年轻的“特别准将”晋升为“特别中将”这是一个至今仍无法准确定xìng的军衔或者仅仅是一种特定的职务但在这极其特别的时期和背景下,并没有多少人会认真在意这点。基地总司令隆美尔元帅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