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部分 (第1/4页)

理论上,通讯中断还可能是受到一些意外因素影响,林恩果断放弃了这种侥幸。现在可不是感慨自己未跟随第一批“空降者”前往柏林是多么明智的时候了,苏联人在态度上的变化印证了他此前的一系列担心。在与心腹幕僚们迅速商量之后,他决定以放弃与斯图普弗的竞争为代价,让那些原本通过铁路和公路北上的jīng锐自由团部队回撤,普通自由团和民众亦放缓前进的速度。就在林恩下达这些命令后几个小时,从卢森堡传来了盟国和苏联签署正式停战条约的消息,具体的项目条款并没有在第一时间公布,但可以肯定的是,东西方阵营之间持续两年多、战火bō及半个地球、双方军民伤亡数以百万计的战争以盟国的苦涩和平结束了,而苏联的胜势也来得过于惨重,其国内大多数基础工业设施都在盟军轰炸中遭到破坏,苏军几乎是以国内最后的资源赢得了战略上的主动,从而迫使战争潜力更加强大的盟国接受目前的局面。

经过二战消耗,之后三年又未获真正的恢复,德国、bō兰以及东南欧国家的工业硬件很不理想,苏联很难像1945年那样从占领区搜刮大量的机器设备运回国内用以重建,他们也许利用和平条约款项向盟国索取了这方面的补偿,但盟国做出的让步有限,他们想必还是会从其他方面想办法——大扫除一般在占领区强行掠夺的话,最大抵触的不是落魄的旧政fǔ和手无寸铁的民众,也不是注定选择冷眼旁观的盟国,而是复兴党、自由团这类有组织、有意识的民族主义者。

想清楚这些的时候,林恩终于对苏联人的真实心态有了一个符合逻辑的推测,亦对己方的实际处境大感不妙。于是,他急忙联络直属各部以及复兴党、自由团在其他方向上的领导者,让他们警惕苏军可能采取的暴力行动并提前做好保存力量的应对。至于联络信息传出去之后,各路人马能否对自己的警告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正确的应对,林恩顾不上也不顾了,他盯着手里武装相对齐备、人员素质较好的三千多名自由团战斗部队亲自部署一番,令他们避开“死地”,抓紧时间转移到进退皆有余地的区域。

事实很快证明林恩的直觉不是杞人忧天,苏联和盟国签署的停战条约于次日凌晨生效,前往柏林的“空降者”失踪十几个小时后仍是渺无音讯,从南方出发北上柏林的复兴党队伍前面一批已经德累斯顿夜宿,后面几批才刚刚离开巴伐利亚境内。夜里的时候,林恩指挥部的值班人员就发现通往各处的公共电话线路悉数中断,以至于各个批次的北上都没能按要求定时报告情况,用于无线电通讯的许多既定频道都出现了严重干扰,那些依靠自设线路通讯及少部分无线电仍能使用的自由团部队则在午夜之前就相继报告说观察到苏军部队的大规模调动。凌晨,苏军果然动手了,在德国南方,他们突袭了复兴党、自由团及其他武装人员占领的城镇和据废弃军事设施,对于抵抗者毫不犹豫地予以武力镇压,对于放弃抵抗的武装人员和在场的成年男xìng一律予以缉捕,许多自由团部队都遵照林恩之前的指令有组织地撤往树林、山地等地形复杂的区域。

这一晚,北上柏林线路完全沉默了,天亮之后才有消息传来:在距离德累斯顿一百公里的普劳恩,两千多名复兴党、自由团及支持民众在铁路沿线遭到大批苏军部队的包围,受到坦克、机枪和刺刀的威慑,绝大部分人都无可奈何地接受了苏军的羁押,只有寥寥数人mō黑出逃并就近通知了复兴党的联络点。照此看来,北上的其他队伍也陷入了相同的困境,加上苏军在南方的清扫行动,单单一晚,林恩麾下就折损近十万支持者,初步估计为苏军缴获的枪械武器达到四千支之多。所幸的是,最jīng锐的自由团部队由于林恩的提前安排而仅仅méng受了很小的损失,多数部队都顺利撤退到苏军直接控制区以外的地域等待着来自林恩的指令。

是夜,林恩的指挥部同样受到了苏军部队的突袭,进攻者的队列中居然还有一整队坦克,由此看来,苏军指挥部mén对复兴党和自由团的情况早有掌握,若是寻常没有经验的草根队伍,面对这种闪电般的剿灭行动恐怕难有生机,然而林恩和他以第7编遣战队、本土情报人员为基础组建的幕僚团队拥有丰富的作战经验,他们对苏联人的“固有偏见”更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作用,林恩指挥部的主要人员及重要的计划文本、通讯密码、成员信息在苏军抵达之前就已经撤离或销毁,留下的不过是一些不知内情的工作人员跟寻常的通讯设备。

在位于慕尼黑城郊的秘密指挥部里,林恩默默看着幕僚助手们在地图上标出那些已经确定丢失的据点和撤退部队的新位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