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5部分 (第1/4页)

佩的勇气,他们重新集结起来依照计划在山林南部接应林恩所部。两面夹击之下,他们顺利从苏军包围圈南面撕开了突破口,然后果断化整为零,以十多支机动灵活、易于隐蔽的分队向看似不同的目的地前进。

处处警报的状况令苏军指挥部根本拿不准对方的意图何在,他们走出了最正常也是最平庸的反应:分兵追击、处处堵截。

德意志的领土面积不大,但现在它每一寸都是这个民族几百年来的传统领地,德意志的战士们在这片熟悉的土地上显得游刃有余,抵抗人员配合着自由兵团一路袭击苏军巡逻队和岗哨,以超出苏军意料的胆识重新攻击了亚罗和曼维洛机场,这次他们击伤击毁的苏军飞机虽然很少,却在心理上给了苏联人不小的打击。到了午夜前后,苏军指挥人员从各处战斗报告很容易看出一个趋势,那就是大多数敌人都在朝博登湖快速推进,在那个方向上,莱茵河两侧的茂密树林和起伏丘陵将为这些泥鳅般的袭击者提供新的藏身之所,供他们度过危险而漫长的白昼,待到入夜再行战斗。于是,紧急调动的命令传达到了位于符腾堡南部的苏联驻军部队,连一些为上莱茵河谷之战预留的机动部队也转头阻截这些数量不明但攻击力十分强悍的袭击者,然而他们在临时构筑的警戒线上并没有等来对手,天明时分,所有的战斗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赶早出发的苏军飞行员只能看到忙成一团的己方追击部队,敌人就像是一群见不得阳光的幽灵,在清晨时分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林恩而言,久经战火考验的战士无疑是比任何武器还要宝贵的力量,他们的随机应变既保存了有生力量,又使得概括与明确相结合的计划能够按照自己设想的方式演进。当然了,这样一个充满冒险精神的战斗计划处处都是危险,以至于他不得不将自己的微型指挥部一分为三,确保在哪怕三分之二都无法发挥正常调度作用的情况下,部队仍能实现这场伟大的逆转之战。

在这晴朗的春日,林恩和他的士兵大白天是没法自由行走了,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躲在某个潮湿阴暗的地窖里冬眠。在地下抵抗者的帮助下,林恩带领数四十多名士兵登上了一艘从博登湖往斯图加特方向返航行驶的河运货船,它被苏军征用为运输船,刚刚运送了一批军用物资前往博登湖前线。船员描述说从湖彼岸传来的炮声一刻也不曾停歇,战况之激烈由此可知。难得有一段放心休息的时间,自由兵团的士兵们都在休憩,林恩也睡了几个小时,余下的时间都在考虑战场变化及自己下一步行动的相应调整。对上莱茵河谷战况的关心可不是纯粹出于大公无私,随着一场又一场惨烈异常的战役打下来,上莱茵河谷的价值早已超出了军事本身,它的政治意义对苏联和帝国双方面而言都不是看重与否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各自的国家命运。苏军不惜调来最好的统帅和最精锐的部队,用以维系大量参战部队的物资供给本身也是个天文数字,帝国方面同样派上了他们认为最好的军事统帅和第一支重返欧陆的正规军部队,能够换取西方盟国的持续援助,帝国大本营必然在相应的战略上有所放弃。

在林恩看来,曼施坦因及帝国第1远征兵团是完全可以信赖的。曼帅的才华可不只在于超凡的谋略,作为独立指挥官,他也给世人留下了多场经典战役。论闪击,他没有古德里安的赫赫威名;论防御,他没有莫德尔那样的表现机会;论欺诈,他可能比不上隆美尔的狡黠,但他毫无疑问是一名非常全面的指挥官,对战场的判断力更是他力挽狂澜的法宝——正因如此,林恩心甘情愿地将上莱茵河谷的防守重任转交出来,自己带着小股精锐部队返回德国,袭扰、牵制之外,更肩负着点燃德意志复仇之火的使命!

两天之内,利用苏军征用的德国河运船只,林恩近一半的士兵得以重返斯图加特,其余人员继续向博登湖佯动。按照先前与斯图加特抵抗组织领袖商定的方案,他们各自派出联络人员召集巴登…符腾堡地区的帝国力量和地下抵抗武装,克服苏军警戒封锁的种种障碍,超过四千名战斗人员迅速汇集到斯图加特周边,林恩一度削弱的精英部队也得到了及时的补充和增加。

又一个令苏军上下忐忑的黑夜到来了,这注定成为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夜晚。午夜一过,斯图加特大起义如期发动。趁着苏军把主要注意力放在野外围剿突袭者,斯图加特的地下抵抗组织利用苏军的全城戒严和大肆搜捕来煽动民众的反抗情绪,而苏联占领军镇压手段之冷酷是恶名远扬的,每一个愤然加入反抗队伍的人除了满腔爱国热情还需要很大的勇气,除去完全没有战斗能力的老弱妇孺,余下的居民能有十分之一站出来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