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部分 (第1/4页)

说秤朊斯�屏χС值幕�浇塘�朔窒砣�Σ⒋锍闪�闲�椋辉诎亓郑�葱说郴竦昧顺��俜种�氖�难∑保��浇塘�恕⒌鹿哺髡妓姆种�唬�葱说秤牖�浇塘�说暮献饕菜忱�孟铝说胤揭榛岬闹鞯既ā�

如果其他各邦州的选举结果都如同柏林等地,复兴党只需要与基督教联盟合作便能够合情合理合法地获得对国家政权的主导,然而接下来的形势却有些出乎意料。在萨克森,复兴党和德共的支持者在选举中发生暴力冲突,这使得势均力敌的第一次选举宣告作废,在随后举行的第二次选举中,德共一举夺得近七成选票;在法兰克福、科特布斯和德累斯顿三个地区,德共获得的选票都占有明显优势……

从前冷眼旁观美国大选,林恩对竞选者因获某州胜利而欣喜若狂感到不屑,如今自己身处当事人的位置,终于能够深切体会那种跌宕起伏的感受。每当地图上有一个邦州被涂上红色,他亦会为愤怒、质疑的情绪所困扰,以至于连续好多天失眠多梦。对于一个生理年龄25岁、心理年龄再加两岁的年轻人而言,在德国这样一个拥有六千万人口的国家角逐最高领袖之位,俨然是一项过于沉重的任务,即便以欧洲最伟大的君主、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的经历相比较,他的阅历跟经验也显得过于单薄了。唯一值得夸耀的是,他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好几十年的见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见识妥善利用并转化成准确的战略预见性,必然能够成为一位非常出色的领导者。

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复兴党胜;下萨克森,复兴党胜;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基督教联盟胜;莱茵兰…普法尔美茨,复兴党和自由民主党携手登顶;巴登…符腾堡,复兴党和基督教联盟并驾齐驱;巴伐利亚,复兴党胜……经过最漫长的一个月等待,各邦州地区的议会选择在盟国、苏联以及其他国际观察员的联合监督下逐一揭晓,就相对数量而言,得到自由帝国鼎力支持并在反苏民众中积淀充足人气的德意志复兴党成为了最大的赢家,他们在9个邦州拥有说一不二的发言权,在7个邦州与基督教联盟、社会民主党等党派以政治合作的形式分享权力,理论上已经获得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总体决策权,只不过与其他党派的政治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在国会和内阁的优势。令人既意外又担忧的是,此前掌控傀儡政权的德共在6个邦州地区的议会中占据多数,这意味着已有相当数量的德国民众在政治信仰上“皈依”**……

地方选举既已完成,按照美国政体模式,支持者居多的竞选者即获得胜出,然而盟国和苏联的默契协议注定要将这场政治角逐玩得更加复杂一些——早先由全民普选产生的国会议员如今按照各邦州人口比例从地方议会议员中推选,而且国会议员总数达到500人之多,较第二帝国时期增加了足足四分之一,许多地方议会中的小党派也得以选派代表进入国会,而每一位国会议员投票权的分量遭到稀释,想要获得过半和三分之二多数的难度随之增加,外力影响投票结果的机会也相应增加了。至1949年的9月9日,闹哄哄的德国政治选举终于在各方角力下走到了关键点,国会议员们的投票将决定新一任国家总统和内阁总理,按照盟国和苏联联手给新德国定下的“谱”,总统和总理永远不得由一人兼任,而且两者将拆分国家权力——相互制衡。

………【第40章 胜利终至】………

因为稍偏内向的性格,从小到大,林恩参加的公开竞选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时候都在台下看着竞选者尽情张扬,而作为第三帝国的士兵、军官、参谋以及指挥官,他除了偶尔要用语言来证明自己、说服对方,大部分情况下也都属于埋头低调的实干派。前一次国会竞选,斯图普弗在现场出尽了风头,而这一次,林恩别无选择地担负起了历史性的重任。经过连日的酝酿,他已将自己融入领袖角色,由内而外地散发着必胜气势。

聚集到柏林的500名新国会议员中,有209人是复兴党员,超过百分之四十的比例看起来占有很大优势,但林恩清新地意识到,这209人中只有大约一半是可靠的复兴党骨干成员,另外一些人在斗争最艰苦的时候不见踪影,待到苏军迫于各方压力而作出退让,他们才如地鼠般冒了出来,还有的人在地方上颇有声名和影响力,不论投向哪个党派都能够成为议员,他们直到近期才投向复兴党,忠诚度自是无法跟老党员们相比的。

除了复兴党内部的不确定因素,基督教联盟等达成合作协议的党派也可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倒戈,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种种现象无不在提醒林恩,貌似平坦的前路其实处处暗藏危机,若是在这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