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部分 (第1/4页)

机型。故决定以它为基础设计出一款更大型的运输机也就是Me323。德国空军鉴于Me321成功的案例故垂青于梅塞施密特的开发案;但为了不让产能早已吃紧的发动机工业过度负担,遂决定选用法国的的GR14N星状气冷式发动机。如同Me231,Me323采用巨大的半悬梁高单翼,机身和机翼中间有支撑索。为了减低重量和降低铝合金的使用量,机翼大部分结构是以合板与布面蒙皮构成,机身则是以金属管和木制主梁,外侧以涂敷塑胶漆的蒙皮覆盖,机舱内部以粗缆线来承担酬载的重量。经过强化的机翼上装有六台引擎,为了抵消单边机翼的三具发动引擎所产生的扭距效应,故在另一边三具发动引擎的螺旋桨呈改采逆时针旋转。飞机采用固定式8轮起落架。上部加装空气整流罩且将后轮加装气动式煞车,以便于让这个空中巨兽在200米的跑道内停落。

通常情况下,Me323配备5名操作人员——2名飞行员、2名飞行工程师与1名无线电操作手,战时还可带上额外的两名炮手。飞行工程师的座位是在两侧机翼上,内侧与中央发动机的中间的小舱内,这样设计的目地在于工程师可以随时观察飞行时6具发动机的状况,让飞行员可以专心的将注意力放在飞行上面(飞行员还是可以超越工程师而直接控制发动机和螺旋桨的操作)。与前身Me321相比,Me323的载重量降低了10到12吨。这是为了让它可以自力飞行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尽管有6具发动机,由沃克博士所设计的液态起降助推火箭还是经常搭配使用,这些火箭安装在外侧发动机的下方。总共可以容纳4组火箭。Me323的货舱长11米、宽3米、高3。4米,可携带两辆3。6吨的卡车、8700条面包、一门88毫米高射炮与附属配件、52桶燃料、130名乘客或者是60具担架。除了少数改装自Me321以外,大部分Me323是全新生产,早期生产型使用两叶木制螺旋桨,稍后被三叶全金属可变螺距螺旋桨所取代。Me323的结构设计相当坚固,除非在运送燃料下,足以承受大量的敌军炮火,但由于Me323的体型庞大,加上飞行速度缓慢,可以说是最佳的飞靶。而另外一个困扰在于它的航程太短,一般载重下仅有1000至1200公里。尽管如此,Me323仍是德国相当宝贵的空运资产,受到大量的使用。

看着桌上的水渍,林恩有那么片刻的走神。不论是北欧时期还是当前的民主德国时代,他从未将这种相对成功的重型运输机纳入考虑范畴。但法国在越南的作战行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坚固耐用且能凭借自身动力飞行的Me323显然有美英的重型滑翔机和大型运输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它的制造工艺较为复杂,技术图纸也受到了严格的保密,法国人仅有发动机而无法复制这种“史前巨鸟”也就不难理解了。

“发动机由我们提供,其余部分交给你们,如何?”舒曼主动建议说。

林恩想了想,以法国目前的实力,印支战争持续的时间只会比历史更短,这意味着法军对重型运输机的实际需求并没有领导者的胃口大,劳师动众地重建Me…323最终也许只有几十架的产量。权衡之下,林恩说:“让这种飞行器重新投产需要投入相当大的代价,总理阁下确实已经下定决心了?”

“怎么?总统阁下觉得信心不足,或是以德国目前的实力无法完成?”舒曼不冷不热地反问道。

林恩摇了摇头:“重型运输机的发展前景是短视之人无法预见的,若是决心不足、半途而废,只会白白浪费众人的努力,沦为后人笑柄。”

舒曼默默在已经模糊的水渍旁又加上了一列数字:200。

整个二战期间,德国方才生产了201架,法国人一口气竟要200架,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第51章 草船借箭(下)】………

法国总理以非公开的方式向自己提出两国联合生产大宗Me323运输机的意向之后,林恩当晚就召集军队和军工企业的相关负责人研讨此事。梅塞施密特公司的技术专家很有信心地告诉这位雄心勃勃的年轻总统,Me323的全套设计图纸在战乱时期秘密保存下来,它的构造并不复杂,只要法国方面能够提供飞机的核心部件——发动机,德国这边很快就可以生产出整架飞机,性能绝不会比战时的量产型差。

在林恩眼里,复制Me323绝不是终极目标,而是重整德国航空工业的一个契机。他向当年参与设计制造的技术专家细细询问了这种巨型飞行器的性能和改进潜力,得知Me323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