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部分 (第1/4页)

谓是整个东南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导致东南工商严重衰退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地区实权控制者的变化,统治者只知道攫取,却不知道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照这种情况下去,东南破产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东南之沉沦》一文由泉州著名才子文徵明和《远洋商报》著名调查记者祝枝山共同执笔,其中祝枝山主要负责调查核实分析数据,而文徵明则主要负责对东南工商业繁盛来由和衰败原因进行阐述,重点放在了对东南工商业败落的原因的深层次探讨,尤其是对统治者面对东南这样一个富庶之地心理上的嫉妒以及在政治层面上的歧视作了相当细腻的刻画和分析,可谓针针见血,入木三分。虽然未曾点名,但即便是傻子也知道这是针对司徒泰的攻击性文章,文章最后提出,如果放任这种统治者当政,帝国和唐河民族都只会走向国将不国与沦落为二等民族的悲惨境地。

这篇文章一出,立即引起了整个帝国工商业界的共鸣,连司徒泰的老巢燕云郡工商阶层虽然不敢明里表示支持,但燕云商会以及下属的各府商会中讨论这篇文章的气氛却是一天浓过一天,甚至连米兰马哈德、安达科以及南洋联盟诸国的多家媒体也都转载了这一篇写实性的连载文章。而文徵明和祝枝山也凭借这篇文章一举奠定了二人在帝国新闻界的骄子地位,也为二人后来在辉煌帝国中新闻界占据一席之地打响了头炮。

紧随《东方时报》发动反击的则是《帝国新闻》和《商业周刊》两家媒体。

《帝国时报》以一篇《帝国之荣耀》为李无锋正名,文章叙述从李无锋在庆阳力挽狂澜击溃罗卑侵略者开始,用华丽的词藻和煽情的文风,历数李无锋在西疆如何击败帝国西北最大外患游牧民族,如何将一直游离于帝国版图之外的银川、西域收复,使得帝国西北边患终得消除,如何殚精竭虑为帝国荡平最大内患太平乱党,终使中原腹地糜烂的局势得以控制。同时也高度评价李无锋在就任西疆大都护府都护期间为了平抑帝都粮价,更是将西疆储备用粮运入帝都,极大缓解了帝都的粮食危机,让普通民众终能渡过这一难关。最后又在面对帝国最大的敌人利伯亚人入侵一战中,不畏艰险,奋力搏击,最终击败利伯亚人,大扬唐河民族之志气,更迫使卡曼人退出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帝国要塞嘉峪关,这种种丰功伟绩堪称帝国立国以来绝世空前的。

这一番明显有些是替李无锋歌功颂德的文章却赢得了帝都广大中下层民众的交口称赞,尤其是在青年一代中,李无锋的创业史更是成为了一种不可逾越的传奇神话,连带着李无锋的画像和着装风范也随着西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传入帝都,引得无数青年疯狂模仿,成为一代追星热潮。而这篇文章由于其华丽的文风,也使得这篇文章成为后来宫廷御用文人用来赞颂某人的典范文章。

与《帝国时报》针对的中下层民众不同,《商业周刊》作为帝都乃至帝国中上层精英中的带有一定专业口味的首选读物,其涵盖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帝都的工商阶层,而早已经浸透到了帝都士绅贵族中,《商业周刊》以《西疆经济发展走向系列之XXX》为题,发布了一系列专题报道,从西疆各个不同特色的经济区域和不同行业的经济发展状况,多方面阐述西疆经济从一穷二白到蒸蒸日上的发展过程,并着重介绍了西疆经济发展给西疆民众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当然,作为商业性的刊物,《商业周刊》不可避免的是以经济内容为主,它更多是介绍了西疆目前控制的十个郡级地区具有的优势经济以及目前西疆采取的鼓励发展工商业的各项政策。

这一系列文章,不但从西疆目前采取的政策措施上帝国中上层人士诠释了西疆取得目前经济成就的原因所在,另一方面也为由于帝国内地经济处于急剧衰退期而焦头烂额的工商阶层尤其是中小工商业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融资投资地。这一系列文章不但为西疆在帝都工商阶层中赢得了不少分,而且也在一直属于司徒泰势力范围的帝都金融行业中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尤其是那篇《西疆经济发展走向系列之金融篇》,不但详细的介绍了西疆银行的前身西北银行的诞生经过,也介绍了诸如大通钱庄、万丰钱庄、金陵钱庄和江南钱庄等民营金融机构在西疆各地的经营情况,还介绍了如南方第一工商银行、关西商业银行、半岛工商银行等外地内迁工商势力和本土工商势力筹资自建的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文章最后还提出建设性的建议,鼓励帝都拥有完备金融系统和丰富从业经验的金融机构进入西疆发展,并列举了诸如中南郡、东腾格里郡和西域郡等金融机构的盲点地区正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