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部分 (第1/4页)

褪且患�豢赡艿氖虑椤�

十天之后,肆虐的洪水终于退了下去,鲧历时十五年修建的崇堤终于保住了一境的平安,不过却也已经变得满目苍夷岌岌可危。

跟舜帝大禹等人共同经历了这惊心动魄的十天,唐豆深深体会到,在这个年代,洪水所带给百姓的危害之深是如此的刻骨铭心。

连续几天的磅礴大雨,就算崇堤之内的那些地域,也已经变成了一片泽国,大水根本没有排泄的出处,那些原本长势良好的庄稼全都泡在了水里,等到水势终于退去的时候,这些庄稼基本上也已经死掉,就算是及时赶种秋作物,也预示着今年的收成将会锐减,这还要祈求上天不会在洪水过后伴生瘟疫或者蝗灾。

还好,现在的人口基数少,人们就算仅靠打猎、捕鱼,也不至于出现易子而食那样的惨况。

面对此景,本就胸怀根治洪水大志的大禹更是忧心如焚,几乎每天都抱着唐豆拿过来的那个地图沙盘研究。

唐豆虽然不是什么水利专家,但是周老却对水利颇有研究,而且周老当年教导出的学生中也不乏专业人才,这一回古今结合,周老根据舜禹时期面临的现状,很快为崇地量身定做,制作出了一套治水方案,以疏导为主,以封堵为辅,广建沟渠,将洪水引导进几条重要的主干流中,再配以数个大中型的水利枢纽工程,当可保崇地能够抵御五十年一遇的洪水灾害。

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就算是放到现代,有那些现代化机械辅助施工,这个工程恐怕都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完工。

这个工程交给大禹他们去做,且不说做,单只是想想,就已经够让人头疼的了,如果没有愚公移山的精神,是不可能完成这个浩大的水利工程的。

可是,唐豆把这个方案拿出来之后,鲧和大禹父子却如获至宝一般。

三年做不完,那就五年。五年做不完,那就十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早晚有把洪水治住的那一天。

就是唐豆拿出来的这套水利工程方案,使得大禹这一生跟治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继承了父亲鲧的封地之后,一直都在为这套水利工程方案而努力着,终于在十三年后完成了这个看上去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水利工程。

大禹在治水工程中获得了百姓的拥戴,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动人传说。

大禹治水有功,此时社会推行的是禅让制,天下当推有德者居之,已近垂暮之年的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使其成为了夏王朝的开国之君。

只是唐豆不太清楚,舜帝将帝位禅让给大禹,跟自己这位大禹的亚父有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舜帝在禅位给大禹的时候,通过大禹邀请唐豆参加了他特意举行的禅位仪式。

大禹成立夏王朝,将天下九个诸侯封地划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

大禹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合为九州,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帝丘。

从此,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也成为王权至上的象征。

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此处暂且不提。

此时的唐豆童鞋跟随着舜帝一起跋山涉水踏上了返回穷桑之路,在历经两个月后,唐豆终于进入到了穷桑,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定位仪确定了穷桑的地理位置。

虽然唐豆并非是一路片刻不离的跟随舜帝返程,可是这漫长的跋涉过程,依旧耗去了他在现实中将近半个月的时间,在进入穷桑的那一刻,一路上所有的艰辛却都被穷桑带给他的喜悦所冲散了。(未完待续。)

第652章 小豆子的名字

看着桌上摆的满满的照片,老爷子早就已经按捺不住了,周老一把拉起杨一眼,冲着杨一眼说道:“老家伙,咱们要不要动身马上到齐鲁去看一看?”

杨一眼早就已经心驰神往,他没好气的冲着周老说道:“废话,马上动身。”

唐豆拍回来的这些照片,他摸得着看不到,心里就跟钻进一百只小老鼠一样,百爪挠心。

秦杰听到他们刚回来十几天就又要出去,而且秦杰也知道这一回如果出去,恐怕就得需要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都是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哪儿经得起这样折腾?

秦杰知道拦不住杨一眼,她更指望不上唐豆,这小子在老爷子们面前根本就没有发言权,她只能求助的望向了秦彦培。

三位老爷子中不论辈分也是秦彦培年龄最大,他说的话杨一眼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