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就是刚才你们看到的那种蛇,我一个人对付不了那么多蛇,不如我们互相帮助,我教你们怎么捉鱼,你们帮我打蛇,我们都有东西吃了。”男孩子眼珠儿转了转,答应了。

才开始几天,栓子和他的那群同伴还听她指挥,分给她一些鱼,过了十几天,她已经被废除了钓鱼的资格,那个池塘完全属于他们了。

这一天,林晓饿了一整天,临近傍晚才拿出一个铜子买个窝头吃。到了傍晚,那些人狼狈地回来,数了数,他们少了两个人,看来这两条命差不多已经丢在森林里了。

自从上次从蛇口底下逃生之后,她发现自己对危险有一种奇异的感应能力,当然,这种预感只是针对动物,在人身上就不怎么灵,他们以为自己不过是侥幸,跟她玩卸磨杀驴的把戏,然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栓子失魂落魄地走到她身边坐下:“明天你还是跟着一块去吧。”她冷笑一声:“你以为你是谁,对我想扔就扔想带就带,小爷我还不想伺候了。”栓子认怂,跟林晓达成了几个协议,照顾林晓的利益。

日子就这样过下去,天气越来遇冷,雪已经下了好几天了,林晓清楚地知道,再这样下去,她终是要被冻死的。这样的天气,她甚至不能到森林里去避雪,雪天里,虎狼也要出来觅食的,她听在这里老乞丐说,几年前雪下得太多,森林狼直接从城门拖走了几个人。

时间已经过了二十多天,她唯一的指望就是那个如今不知还在不在城中的大汉。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恶劣的生存环境,让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自私,谁还会在乎她的生死,她仰起头,雪花落在她的脸上,冰凉凉的,指望大汉,希望真的太渺茫了。

现在的森林太危险了,已经不适合去捕鱼了,她阻止过、劝说过,栓子他们不听,所以又死人了。她每天买一个窝头,还要分出大半给剩下的两个人,不然一口都别指望吃上。

又过了半个月,眼见着弹尽粮绝,林晓绝望地看了一眼城门上的匾额,买了三个窝头揣在怀里,毅然决然地向城外走去,她想到乡下的村子里,就算没有什么吃的,至少可以不用那么冷,但愿她能遇上善心的村民。

她知道自己的生机连一半都不到,路上也许会预见狼,但总比在这里等死强。还没走几步,眼前一黑便没了知觉。

林晓不知道的是,她在城门等人(此人非彼人)的一个月,一直有人看着他,或者说考察她,考察的结果是:比较满意。

周太太是武林世家出身,早些年他父亲也是门人子弟遍天下,后来华北地区武人暴乱,打死扑杀外国人,英法美俄德日意奥八国联军把军队开到京城,顺帝他爸爸质帝一众官员仓皇逃亡蜀地,临走之前为了讨好联军命令大楚进军大肆虐杀华北地区的武人。

周太太娘家人除了她没一个活下来,周太太自己也伤了身子,三十岁上膝下一个子女也无;幸亏周先生是个豁达的,不怕别人说自己是个绝户,要不然定要纳妾入门延续香火的。为着周先生的深情厚谊,周太太打定主意要给周先生寻一个出色的小孩子,收做养子,延续香火,继承宗庙。因着要求太高,寻了数年连个差强人意的都没有。

说来也巧,周太太十天半个月都不逛一次街,这天心血来潮要给周先生置几件棉衣,在街口竟然

撞上了与林晓同行的那位大汉。

这大汉姓梁名通,原是周太太她爹座下的第七个弟子,当年受难侥幸生还逃到了江南,也是这两年因为某些原因才回到华北。师姐弟暌违多年,以为阴阳两隔,不想巧遇街口,实在不胜唏嘘。

周太太欢欢喜喜地将师弟引回家中,作为一介读书人的周先生也难得豪放了一把,三人把酒言欢,酒酣耳热处,周太太不免黯然地提起了无儿无女的事情。梁通不期然想起尚在城外的林晓,他觉着林晓的哥哥九成九地凶多吉少,这几天与她相处,觉得这孩子小小年纪、十分聪慧、知书达理、性情坚韧、重情重义(对林晓来说这算是意外之喜),便与周氏夫妇讲起了这林晓来。

周太太显然十分感兴趣,周先生倒也没有明确反对,只是隐约表达了对林晓的不明身世的担忧。三人便商量着再观察观察,这一观察便观察了一个来月。原本不太赞成的周先生甚至有些喜出望外了,即使是他教的学生里也鲜有这么聪慧又坚韧的孩子,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栽培这个孩子,让她光耀门楣。

作者有话要说: niangxipi,就这一章,我改了一个多小时。

☆、收养风波

林晓醒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