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她怔怔地看着坐在对面的两个男子,右边的男子即使坐着也能看出身材十分高大,他长相硬朗,黑沉沉的眼睛偶尔会看着她;另一个男子身子端正,身材羸弱一些,看她的表情十分担忧,她终于认出来,“周老师,你怎么在这里?”

云英中学的周小史,她和柳之愚时常在心中八卦的周老师。周小史似乎有话要问,还是先回答了她的问题:“我随兄长出来应酬,沈老师,你是不是。。。遇上什么麻烦?”沈林这才注意到她所在的地方是一个豪华的酒店,办开着门的舞厅里许多人卖力地旋转舞动着,欢快的音乐声一直源源不断来。

沈林这会已经恢复了神智,她知道那些人不是鬼,但是那样的眼神和情态,仿佛已经失去所有的情绪情感,只是一个个人形的木偶,或者是一只鬼、一群鬼。现在想起来那个画面依然心有余悸,简直不能相信,人可以变成那个样子。

听到周小史关切的话语,她感觉好了一些:“我不小心进了一个巷子,里面的人。。。很吓人。。。”沈林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情绪,其实也没必要说得太详细,她与周小史并不熟。

周小史大概在思考什么地方能将沈林吓得魂不附体,右边的男子说话了:“小姐大概是去了东边儿得南阳巷子,不少丐帮的人和流民都在那里落脚。”他点了一个烟卷儿,吸了一口,呼地一声吐出一个烟圈儿,冷硬的气质突然就多了些痞气,有些不以为然地说,“小姐以后还是不要乱走,那种地方是很危险的,可不适合你这样的小姐。。。”沈林感觉这个人对她不太友好,语气里有些嘲弄和。。。危险。

她莫名其妙地看着他,不自觉地带了些戒备。周小史见此,连忙要缓和气氛,“沈老师,这位是我大哥;大哥,这位是我的同事,沈林。”沈林说了句:“周先生,你好。”周小史的大哥闻言顿了一下,静了片刻说道:“沈小姐,本人姓习名昌宗。。。是小史的义兄。”沈林恍然大悟,怪不得两兄弟气质长相大不相同。

有一搭没一搭地聊了一会儿,沈林便要告辞。周小史想让自家司机送她回家,沈林不想不相干的人知道自己的住所,宛然谢绝了。叫了辆黄包车,车夫一听在徐汇区摩登街,立刻要打退堂鼓。

她刚知道自己竟然跑到了永宁区,而先前去得拿出巷子竟然在闸北,自己实在太能跑了。钱财的诱惑是巨大的,沈林许给了车夫一块大洋,车夫终于还是接下了这个客人。

这一场有惊无险,沈林也没心思再出去晃荡,每天只在房中运动打坐,渐渐地不再害怕。

从吴妈妈和吴叔那里了解到,南阳巷子里住得大多是无家可归的流民,没有钱、没有体面的工作,有的人会在码头上抗货,有些人上街乞讨,有些人直接偷抢盗窃,有的人去混帮派。

一个多月前,也就是民国二十九年元旦前几天,上海市政厅发表了一项政令,新政府要表现新气象,市府下令开始整肃街道、改善市容,乞丐和衣衫不整之人不准在街上晃,违令者必然盐城不殆,很有些人无视政令的威慑,胆敢以身试法,皆被抓走了,没人知道他们到底是什么下场,这也许正是那么多流民枯坐在破屋子里的原因。

沈林简直觉得荒唐,现在正是乱世,流民难民乞丐遍地皆是,出门尚且要饿死冻死,他们不能出门,就只有呆在破房子里麻木地等死。因为太过震撼,沈林总也忘不了那天的景象。现在正是申城天寒地冻的时候,当务之急还是让他们活命。

她乔装成一个中年男子,找了几家包子铺,出高价让他们给南阳巷子里的人一天提供两次包子,吃饱为止,先付定金,她会在暗中监督分发的情况,确认达到她的要求才按天结账;又找了几家成衣铺,几天内各赶制出大中小三号的棉衣棉裤,未免出乱子,她专门找人来分发棉衣棉裤,每人一套,不能重复。

这样过了七八天,天气逐渐回暖,沈林挑了两家信誉较好的包子铺每天只给南阳巷子提供包子,想着以后逐渐停止。她知道这样不是办法,不劳而获便会让人形成依赖心理,一旦养成了好吃懒做的习惯,他们就全完了。

听闻市府要进行“大申城计划”,拟修建一系列的公共建筑物、写字楼、商场等等。如果南京政府和上海市政府够聪明的话,如果合理地周旋一番,他们一定会接受“以工代赈”这个办法,这样好处多多:安抚流民、维护社会治安、节省开支。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以工代赈”是沈林想到的最合适办法。既能在做工的过程中学些手艺,又能养家糊口,至少能活下去了。但是,可想而知,成了民工的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