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医圣孙思邈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医”。一个医生,不研究易经,你就不会达到给皇帝看病的水平的。现在的中医,望闻问切只停留在表面上,成了一句口头禅,太可惜了。现在中医只会问和切了。

孙思邈活了一百零二岁。孙氏七岁就学,日诵千言。他对阴阳、推步、医药无不精通,著《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集唐以前医方之大成,于针灸创奇|穴和阿是|穴。

孙思邈认为:“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

儒门易家简史(4)

医易同源。中医最强调“望闻问切”,望指望气,闻指听音闻味,切指切脉。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听的比看的全面。

唐代很重视音的判断。唐代的音韵学发展也十分鼎盛。

唐代还讲究五音宅相,即姓氏的音不能与住宅的座山方向有抵触。例如:张为金音,不能居火宅。

()免费电子书下载

此外,在宋以前,司马迁、王充、李靖、房玄龄等等也都是易学大家。他们的“易名”之所以少有人知,只不过是被其政名、文名等所掩而已。

宋代

宋代的邵雍是易学发展史中最重要、最有成就的人物之一。他不但在易学上名声鼎立,人人皆知,而且在理学方面,还是北宋五子之一,是研究易学与儒学都不可逾越的人物之一。在易学发展史中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皇极经世》、《邵子神数》两大著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周敦颐是《爱莲说》的作者,也是“理学”的开山之祖。他是最早将太极图传入学界的人。周敦颐说“无极而太极”,意思就是“无形而有理”,象数还未形成,但其道理已具备。太极即理,理为本体,本体即道,道者天地之心。还说:“圣可学乎,可药乎,一为圣也。”

《易?说卦传》中“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这句话被看作是《周易》中的“易道”。“易”

有“三义”,一曰变易,二曰不易,三曰简易。“不易”讲的是“易道”,“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就是不易之道。这里提出了三个概念:“理”、“性”、“命”。这三个概念在后来周敦颐那里做了重要的发挥,他在《通书》中有专门一篇文章叫做《理性命》。

“穷理”就是穷“易道”。朱熹讲只有“格物”而后方能“穷理”。王阳明年轻时笃信朱学,依朱子所说格他父亲王华北京官署里的竹子之理,结果未果而中途病倒。“穷理”用我们现代的话讲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认识事务现象的背后是什么。比如桌子的背后是什么呢?背后的东西能不能被认识?也就是“理”能不能被我们“格”出来?大家应该想一想。王阳明按照朱熹的方法没有“格”出来,那么这个“理”究竟在什么地方?王阳明穷尽儒、道、佛之书,后来他找到了“理”就在心中,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就是理。这样他就开出了与朱熹不同的路向,一个是“理学”的路向,一个是“心学”的路向。

何谓“尽性”?首先,“性”就是我们说的人性,对“性”的本性,人们众说纷纭,有人说人性是善的,有人说性是恶的,也有人说性是善恶相混的。其次,“性”是从哪里来的呢?《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郭店楚墓竹简》里讲“性自命出”。这说明“性”是“天”给我们的,是先天的。孟子讲人性本来是善良的,但是它常常被私欲所蒙蔽,因此才堕入恶道。所以我们应该去除私欲,把我们放逐的“本心”找回来,这叫做“求放心”。把原来的“本心”恢复起来,这就得“尽心”,即认识我们的“本心”是什么。所以孟子讲“尽心知性知天”,只有能够“尽心”,才能够“知性”、“知天”。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命”可以理解为“天命”和“命运”。“命”和“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如果说“命”是“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必然性,那么“运”则是可以自己掌握的。人可以在“性”和“命”的互动中来掌握自己的命运。《周易》上讲:“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