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部分 (第1/4页)

“希望牧府能做个调查,看看辽东有哪些作坊、商号是收购各种农产品的,一旦中原农业生产恢复,各大作坊、商号能否满足需求?这些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

“粮食生产与加工行业才是关系民生和存亡的大事,我不希望辽东出现粮食生产出来却不能有效转化成相关产品的情况出现。如今辽东存在的粮食加工技术太低级,牧府必须加大在粮食加工产业上的投资,争取早日取得技术上突破。”

农业规划初步敲定,工商业相对而言变得简单一些,毕竟冀兖豫徐四州是农业大州,自然将农业发展放在首位。经过商议,牧府初步增加邺城、洛阳、许昌、信都、彭城五大新的区域商业中心。

而要保证商业中心建成并不难,只要保证各地道路畅通,增加各地物流联系,以五大城市的底蕴,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中原、河北一带的商业中心。

谁也没想到四州经济规划中竟是道路规划最为简单,只需将关中、幽州的道路延伸至中原即可。比如西起洛阳,向东一直延伸至青州青岛港的陆上丝绸之路;北起幽州范阳,向南贯穿冀州、兖州,直至豫州汝阴城南北交通直道。

为了制定四州经济发展蓝图,卫朔与诸位幕僚足足商讨了大半月才完成。辽东首先在冀州按照蓝图进行调整,为了避免意外,卫朔亲自行文各地官府,要求众人务必按照规定进行经济发展。

在这份四州发展蓝图上,辽东计划播种玉米七百万亩、红薯一千万亩、小麦三千万亩、杂粮百万亩。另外,还有水稻实验田大概有十几万亩,这些试验田几乎遍布中原各地,以便找到合适水稻种植的区域。

“诸位,冀兖豫徐四州固然是传统农业地区,但该地区是几乎全位于黄河中下游,是大晋内受自然灾害危害最严重的区域。尤其在黄河两岸,几乎年年都会发生洪灾。”

“因此,辽东需在四州境内大力整修水利设施,尤其要做好黄河两岸的防洪问题。”

水利一直都是辽东极为重视的项目,包括卫朔在内的辽东人都很清楚,水利设施是否完善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完成,尤其在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古代,水利建设更是重中之重。(未完待续。)

第584章 南北运河

随着四州经济发展定下蓝图,各刺史府已将重心转移到发展民生上,而发展民生自然少不了资金。

经过连续十年的和平稳定发展,牧府的财政收入已高达一千八百万贯,而这仅仅是钱财税收,还不包括收上来的粮食,仅从财政收入上看辽东已远远超过了所谓的‘太康盛世’。

其实不光在财政方面,辽东人口数量比太康元年的一千六百万多出近四百万人口。这多出来的人口,一大部分来自于辽东归化的氐、羌、匈奴、鲜卑等各族胡人,还有少部分来自于各大世家隐匿不报的人口。

钱多了自然要花出去,四州刺史部分走了大部分财政预算,但即便如此牧府手中依然掌握着大量资金。

除了投资四州经济发展外,卫朔最想投资建设的便是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若说西至玉门关东到青岛的这条水泥公路,是联系辽东东西大动脉。那么未来贯穿南北,联系黄、淮、长江等几大江河、长达一千八百公里的运河,就是辽东加强南北联系的水上交通。

从去年战争开启之前,转运曹在牧府指派下已着手开始规划南北大运河。其中考虑到北方形势较为稳定,辽东首先打算动工开挖联系黄淮之间的大运河。

为了解决劳工不足的问题,辽东预计将从南洋‘征召’十几万当地土著奴隶,以从事某些既危险又困难的工作。既然开挖运河这样浩大的工程总是要死人的,为什么不能将伤亡转移到土著身上?反正又不是晋人,死再多也没人关心。

开挖南北大运河,卫朔可谓是算计又算计,他可不想成为历史上的隋炀帝那样,最终却为他人作嫁衣裳。历史上隋炀帝顶着骂名开挖了这条政治、经济意义巨大的大运河,结果运河带来的好处全都被后来的王朝享用了,而他本人却落了个千古骂名。

就这还不算完,后世历朝历代的皇帝一边享用运河带来的好处,另一边还不忘咒骂隋炀帝几句残暴。

卫朔一想起来这茬儿就替隋炀帝感到悲哀,为了不使自己走隋炀帝的路子,他可不敢过分滥用民力,为此还早早废除了亘古就有的劳役制度,将其改为雇佣制度。

这样做固然增大了官府负担,却让普通百姓受益了,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能反过来抑制继任者好大喜功。

历史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