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部分 (第1/4页)

魏延是想要更多的人口,怎奈因为此前袁术、曹操、刘表的入侵,不但其他州郡的流民觉得义阳八郡战乱不断舍弃不来,连魏延本来就笼络到的流民也弃之而去,反观公孙度的辽东、刘表的半个荆州、刘璋的益州都逐渐从战乱之中安定下来,成为附近战乱地区民众争先恐后扶老携幼前往投奔的地方,此消彼长,不由得魏延不心急如焚。

魏延便连连发布了几项政策,以鼓励外来流民踊跃进入义阳八郡安居乐业。

第一点,流民不再强制编入屯田,毕竟屯田比起正常的均分田自耕农来说,拿去四五成的收入,剥削太重,难以持久,同时魏延亦觉得屯田兵团下辖一百万人,规模过大,有些尾大不掉,有心减少屯田兵团下辖民众人数,便规定日后只有俘虏兵、盗贼等需要进行劳动改造的才入屯田兵团。

第二点,流民进入义阳八郡直接去当地官府登记造册,可领人均十亩的均分田,第一年可领取免费种子并免除赋税,从第二年才开始征收一亩两斗的薄赋,流民参与基础建设,每天每人都可以享受五十到一百钱不等的补助。

第三点,流民可免费入住统一建造的宅院,流民的子女统一免费入读各郡县乡亭设置的中小学堂,流民可享受各郡县乡亭设置医疗所的医疗服务,流民可参军入伍加入地方郡县乡兵,总之一句话,义阳八郡本地人享受的一切普遍的福利待遇,外来的流民均可享受。

魏延特别在意第三点,因为他在后世特别瞧不起帝都、魔都的一小簇本地土著无限狭小的心胸,在他看来,搞本地土著、外地移民之间的两极分化是再愚蠢不过的,既然都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者,都是为这个国家做贡献,又何必分本地人、外地人呢,魏延当政,绝对不能设置那样错误的户口制度,亦不能坐视民间出现的互相歧视,要强硬地让民众接受本地人外地人皆平等的观念。

因为辽东的公孙度、荆州的刘表、兖州的曹操都意识到人口、粮食的重要性,他们都努力地招揽流民,也都效仿魏延的惠民政策,他们地盘附近的流民也不愿意舍近求远,投奔义阳八郡。

一时之间,魏延的政策一出,并未收到应者云集的效果。

不过,魏延已经决定从全民族的高度来,考虑出台一个全新的政策。

虽然说大汉子民尚未遭受三国的近百年战争,人口尚有三四千万人,但在魏延治下的只有七百万人,七百万人看起来不少,但魏延治下还有更多荒地、更多矿产急需要大量劳动力。

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义阳八郡矿产很少,但在魏延眼里,可谓遍地黄金。

平顶山那里有大量的煤矿、铁矿、盐矿就不用多说了。

汝南郡有玻璃用砂、萤石矿产,煤炭矿产也很丰富。

南阳郡的的天然碱储量达8514万吨,储量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蓝石棉储量达5800万吨、银金属储量达2729吨、蓝晶石储量达498万吨、红柱石储量达450万吨、金红石储量达255万吨、黄金金属储量达122吨、大理石储量达25000万立方米、石墨储量达2158万吨……其他各个郡县也都有魏延和种子神器能够探测出来的大量矿产,欠缺的只是矿工,大量矿工!

义阳八郡这大片地方在后世能开垦出两亿亩良田,在这一世,魏延为了巩固水土,只让开垦出一亿五千万亩,但目前整个开垦出来的良田还不到八千万亩,大约折合每个人十一亩,还有大约七千万亩荒地需要人来耕作。

因魏延的政策十分优惠,可提前赊贷粮食、种子和耕牛、农具,而且五年后耕种的田地归个人所有,国家只收一亩两斗的薄赋,其他全归个人。

等诸侯混战爆发、灾荒频发以后,其他州郡的大量流民必将大量涌入义阳八郡,他们暂时可以解决制采矿、耕田劳力不足的问题。

魏延不是一个眼睛就盯着眼前一小片地方的鼠目寸光之辈,他曾想过,随着自己麾下数十万大军打下了一片大大的疆土,未来的疆域面积没准会远超秦皇汉武时期。

但是,在这个东汉末年,后世那个天下粮仓鱼米之乡的江南还只开发出两成田地,还有七八成的荒地未曾被人开垦,更不用说其他地方了,后世能开垦出十八亿亩田地,而这个东汉末年的大汉领土面积不逊于后世,但耕地面积只有六亿多亩,如此推断,还有三分之二的耕地没被开发出来。

魏延心中有些烦忧,以三千多万汉人再加上落后的生产力,如何才能把后世十三亿人以先进的生产力才勉强开发完的国土给开发出来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