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部分 (第1/4页)

说到这里,蔡琰自嘲道:“可笑我还以为自己能在诗赋文章上胜你一筹,现在看来,我可要拜你为师了。”

“您这样说,折煞在下了。不瞒你说,我创出七言绝句和长短句词牌,就是因为我在五言古诗体上毫无作为,不能写出像样的诗句,不然也不会挖空心思想出那七言绝句和长短句词牌了。”魏延不能不谦虚,因为他除了背得滚瓜烂熟的《唐诗三百首》和《宋词三百首》之外,文学造诣几乎等于零。

“将军,你说你在五言古诗上写不出像样的诗句,‘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是不是你写的呢?”蔡琰以为自己到现在为止对魏延还是有几分反感,但她不会因为反感就全盘否定魏延的诗才,更别提她最近几日所获悉的《悯农》、《蒿里行》等诗。

只不过她的自以为依然反感魏延只是习惯性的思想,心里深处究竟如何,连她自己都已经模糊了。

第367章 【沁园春】

“确实是我写的,但是很一般啊。”那确实,跟李白、杜甫和陆游比起来,张九龄的诗是很一般。

对蔡琰,魏延并不急于一时,毕竟还有一年的时间。

而且,天下不是只有一个蔡琰,还有黄月英、大乔、小乔……都需要他的爱,不能因为这个对自己没有好感的女人,而冷落了那些对自己痴心一片的女人。

没有得到的就一定是最好的吗,魏延很怀疑,他觉得黄月英、大乔、小乔,她们在外貌上都不输给蔡琰,甚至还胜过一筹,唯一差距可能就是没有她身上那种清冷孤高的文艺女青年的气质。

但魏延真的爱那种气质吗?从心底深处来说,他并不爱。

所以,魏延跟蔡琰接触越多,对她的爱越淡。

但是蔡琰跟他接触越多,对他的好感越深,只是魏延并不知道。

那一日,蔡琰主动来到将军府,笑语嫣然地问道:“将军,最近可有新词?”

魏延面无表情,冷冷地说道:“未有新词,只有新诗!”

蔡琰见魏延表情冷淡,雀跃期盼的心情忽地一沉,勉强笑道:“将军,把您的新诗吟诵一下,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魏延抬头看看天空,秋阳高照,碧空如洗,晴空下一行白鹤翩翩飞过,想起了唐代文人刘禹锡的一首诗,便道:“我这首诗的名字是《秋词》!”

蔡琰诧异地问道:“秋词?你不是说这不是词,而是诗吗?”

“我已经说了这是诗的名字,”魏延冷冷地回答道:“再者,我所创立的词本身就是五言短句诗跟七言长句诗句的杂糅,词本来就是诗,所以没必要分得那么清楚!”

这一天,平南将军府中正在开会,有数十个文武将官,会后他们都走上高阁,准备聆听魏延的新诗大作。

魏延最近文兴大发,每五天都有一首大作问世,或诗或词,均是上乘大作,文武将领无比以亲耳聆听魏延吟诗作词为幸,便是那些素来轻视魏延武功的世家子弟,也不得不佩服魏延的文采。

一时之间便流传这样一句话“平生不见魏文长,便称诗仙也枉然!”

魏延扶着高阁的栏杆,望着晴朗的天空上漂浮着几朵洁白的云朵,云朵下面有几行白鹤飞过,便吟诵起那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萧。”

众人听罢,皆抚掌赞扬。

徐庶对王粲笑道:“仲宣兄,你文采一流,可否点评一下主公这首诗?”

王粲当仁不让道:“古来悲秋的实质是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萧条,感到寂寥,死气沉沉。主公针对这种寂寥之感,却说秋天比那万物萌生、欣欣向荣的春天要好,说秋天并不死气沉沉,而是很有生气。通过主公这首诗,仿佛能看到那振翅高举的白鹤,在秋日晴空中,排云直上,矫健凌厉,奋发有为,大展宏图。整首诗气势雄浑,意境壮丽,融情、景、理于一炉,表现出主公高扬的精神和开阔的胸襟,非同凡响!”

王粲如此赞美,让魏延很有些不好意思,却也不好否决,因为点评很到位。

高阁上文武将官,对魏延开创的七言绝句诗赞不绝口,尤其是魏延的下属田丰、郭嘉等人,从这诗句里面看出了魏延的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开阔磊落的胸襟,对魏延的敬仰更加深几分。

魏延是一个给点阳光就灿烂的家伙,见大家对这首诗赞不绝口,便朗声笑道:“这首诗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