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部分 (第1/4页)

邢逸侧头看了一眼欧阳徵画,露出一个意味深长的笑容,挑衅般的挤挤眼睛,心里暗道,**还敢嘲笑哥不?

欧阳徵画螓首低垂,对于邢逸的挑衅,装作没看到,不予理会。轻松随意的拿起旁边的矿泉水,猛灌了一口,心里却对这厮腹诽不已,切,你就在本姑娘面前得瑟吧,一会儿有你吃瘪的时候。

此时,徐慧珍拿着一个青花瓷瓶缓步过来,笑着递给邢逸:“你不是能耐的很吗?帮伯母估下这个瓷瓶的价值。”

邢逸双手接过青花瓷瓶,捧在手里仔细观瞧。青花瓷瓶中部,绘制一条腾云驾雾的蟠龙,画风生动、简练、传神,有蒙古族粗狂,豪放的理念渗透其中。邢逸初步估计为元代青花瓷瓶。

他用手细细摩挲着瓷瓶表面,认定这是青花钴料,苏麻离青,这种釉料高温烧制出的瓷器,气韵清新,永不退色。

邢逸摆正瓷瓶,盯着它肩部的焦叶纹,看到梗部为实心状,确定这是元代“一笔画”的艺术特色。瓷瓶足部的仰莲纹,边框各自独立,间隔分明,并非明代那种互借边框的排列形态,再次佐证此乃元朝时期的作品。

邢逸将瓷瓶翻转仔细查看它的底部。瓷器底部修胎不太细腻,留有明显的脐状疤痕,并涂有点釉标志,透露着一种原始的粗旷,明显区别于刷护胎釉和罩釉的明初瓷器。

邢逸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可以断定这是元代的青花瓷,现在的市值大概在一百三十万到一百五十万之间。

不过……邢逸的眼睛眯起,眉头微皱,恐怕事情并没有自己想的这么简单。

邢逸在看瓷瓶时,通过眼角的余光,留意到欧阳徵画有些小紧张,紧抿着柔唇,修长的睫毛不停的眨动,黑白分明的明眸,始终躲避着自己,这些小动作充分说明了,她内心中的不安。她是在为谁担心,如果是为自己,那她肯定知道这个瓷瓶的来历,怕自己猜错了。

又看到旁边的徐慧珍,眼睛里隐藏着笑意。杯子里的咖啡,只剩了个杯底,她竟然喝了几分钟,都没喝完,明显不是为了喝咖啡,而端起杯子的,或许是为了掩饰嘴角的笑容,故意用咖啡杯遮着。看来这个瓷瓶肯定有问题。

欧阳徵画虽然对邢逸在自己面前,表现的那副志得意满,得意洋洋的神态,极度不满,但是此时心中却莫名其妙的,在为这个家伙担心不已。“她是本姑娘带来的人,如果他当众出丑的话,自己也会颜面无光的,对,就是这个原因”欧阳徵画只能为自己反常的心理活动,找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

楼上书房里的三个人,饶有兴趣的看着楼下的邢逸,既期待着惊喜,又期待着邢逸吃瘪的样子。

这个瓷瓶难道真的有问题吗?

答案是,有!

这个青花瓷瓶是徐慧珍的外公,曾经无比珍爱的一件收藏品。在她外公去世的时候,将这个花瓶送给了徐慧珍。

有次宫墨君来欧阳家做客,不经意间提到了古董花瓶,于是徐慧珍就将这个青花瓷瓶拿出来,让宫墨君给估下价格,当时宫墨君也认为这是一个元代青花瓷,估价在一百四十万左右。

也许是第六感在作怪,或者说天生的敏感性使然,宫墨君经徐慧珍的同意,将这个青花瓷瓶带回了京城,通过精密的仪器反复鉴别,终于在一个星期之后,让宫墨君发现了重要的证据,这是一件赝品,是民国的一名高手仿制的。

秘密就在青花瓷瓶的内胎底部,很多人看到了内胎底部的花纹,都以为,那只是用来装饰的。但是宫墨君,通过高清摄像头,将花纹一寸一寸的拍下来研究,仔细辨别后,发现这些花纹中隐藏着一行文字,用篆体写着“阎锡童仿制,十三号作品”,这就像一些知名导演,在自己的作品上,打上属于自己的标签一样“某某导演作品”。

阎锡童是何人?民国最出色的手工艺匠人,他的作品美轮美奂,技艺精湛,登峰造极,件件都是艺术品。他仿制的古董几乎能够以假乱真,甚至比真品还要精美几分。当时很多鉴别专家拿他的作品无可奈何。

他性格古怪,手艺高超,却只喜欢仿制,而且他仿制的作品都会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和作品编号,能否找出破绽,就看每个鉴宝者的学识和眼力了。

他的回忆录中记载,他这一生总共仿制了二十八件作品。其中五件作品已经被毁掉,不复存在。有两件作品,是他当着几位著名鉴宝人的面,亲自指出印记和标号的位置,让这些人无言以对,然后又亲手毁掉了这两件作品。另外三件作品,是被业内人士找到了破绽,认出了印记和标号,他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