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部分 (第1/4页)

也许,几年后,全世界都会惊讶于北方公司拥有的这支战斗力十足的团队!

心下如此感叹着,走到停车场的乔治·多里奥特,便启动了他的汽车——一辆黑色的金鹿轿车,作为学院教授他享有购车优先权,和其它人一样,当他第一次驾驶上这辆造型别致大胆的金鹿汽车之后,便喜欢上了这辆汽车,喜欢它的造型,同样喜欢他的那些“科技感”十足的设备一冷气机、车载收音机。

“如果不是大萧条,这汽车一定会风靡整个美国。”

自言自语时,乔治·多里奥特启动了汽车,汽车的启动非常平衡,发动机的声音听起来给人一种的异常欣快感。

“也许,我应该去美国推销这种汽车!”

在这个念头冒出来的时候,乔治·多里奥特却又觉得这个念头有些滑稽,收敛起心神他便直接驾驶着汽车驶出了学校,朝着新区外的邯郸城驶去,就在一个小时前,他接到了来自专员公署的电话,专员,嗯,应该说校长想要见他。

“乔治!”

面对乔治·多里奥特,管明棠笑看着面前的这个法裔美国人说道。

“我有一个问题,爱迪生是如何成功发明电灯的?”

脸上带着笑容,管明棠盯视着乔治·多里奥特,他是少有的几十位自己在后世筛选的教授,而之所以关注他并且聘请他的原因非常简单,在这个大型工业企业所向披靡的时代,他似乎比这个时代那些精英人士更懂得培育初创企业对提升经济活力的价值。而且其创办了开创了美国科技创新那扇大门的风险投资公司,可以说是风险投资的成功导致了美国在二战后几十年的科技领先地位,给美国的科技创新注入了润滑剂。

而现在,在管明棠意识制约公司或者说中国科技创新的不足之后,自然想到他。

“嗯……”

沉默中,乔治·多里奥特在心中思索着校长的问题,是爱迪生的坚持吗?当然不是,校长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有更为重要的原因,或者说被外界忽视的原因。

金融!

沉思片刻,乔治的眼前突然一亮,这的确是一个被忽视的关键因素。

“校长,在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时候,他的试验室每周支出高达800美元,但爱迪生却无须为此担忧,因为他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约翰一皮尔庞特·摩根。作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金融巨鳄,摩根对新兴产业的关注丝毫不逊色于他对推动产业重组的兴趣,他联合了另外两家财团共同支持爱迪生,条件是共同创办新公司——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并由新公司持有专利权。”

在乔治·多里奥特回答自己的问题时,管明棠只是含笑不语的看着他,乔治的回答让他非常满意,这正是他所需要的回答,而“正是得益于摩根的支持爱迪生因此同华尔街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从此以后,他在发明过程中再未遇到过资金问题——摩根运用金融手段帮助爱迪生不断把大脑中的奇思妙想变成现实,而他本人也充分享受着发明创新带来的种种好处,爱迪生的第一台发电机就为摩根的办公室提供了照明用电。在爱迪生发明灯泡整整13年后的1892年4月,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和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汤姆森一休斯顿电气公司合并成为新的公司——通用电气。这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基业长青公司,其投资资本收益率长期以来从未落于下风,而这次合并的幕后推手同样也是摩根,可以说正是摩根成就了爱迪生的成功。”

一通解答之后,乔治猛地往椅背上一靠,他感到自己似乎打开了一道大门,以至于他在放松时,心下又在那里思索着金融与科技创新的关系。

“对!”

点点头,管明棠深表赞同的说道。

“一直以来,人们在谈论爱迪生的时候,从来都是说他是如何坚持不懈,如何克服技术上的困难,但是在创新过程中一个被长期忽视的关键因素——金融。创新并非旦夕之功,而是一个充满极大不确定性的漫长工程。没有资金支持,创新通常很难成功。类似的例子在过往的岁月中并不难以寻找,而其中最经典的例证无疑就是爱迪生发明电灯,没有摩根的资助,爱迪生有可能负担起研发的经费以及人员的开支吗?”

摇着头,看着若有所思的乔治,管明棠知道自己不需要再向他证明什么,而他已经向自己证明了这一切,管明棠知道,眼前的这位,就是一名出类拔萃的风险投资人,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怎么样!乔治。”

打断了乔治的思绪,管明棠不无认真的说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