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部分 (第1/4页)

吴小正很心虚。

如果真是李新国弄出来的事,那还真跟他有点关系,是因为他管刘志军的闲事、和李新国的那一席谈话引发的。

杨贵平可不是这么好糊弄的。

“谁说跟你没关系?祝文儿子不是跟你有仇,你们还干了一架吗?”

“切,我是赢家好吧,每次都是我在欺负他。我这种赢家犯得着跟那种小猫小狗去计较?”

吴小正继续矢口否认,而且说得很是振振有词。

杨贵平终于不那么确定了:“说得也是,这事要是你干的,那你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这话什么意思?”

吴小正顿时有点坐不住了。

杨贵平这么晚到访,而且连饭都没吃,肯定不是来找自己闲聊的。

现在听他话里的意思,好像有麻烦?

“工人们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求县委县政府促成玻璃厂跟吴大厨之间的生意。”

……

麻烦果然来了。

吴小正确实低估李新国的能量了。

李新国在玻璃厂可是一个名人。

自进玻璃厂以来,他不仅为人正直,还是个技术能手,并且还当过车间主任,获得过的荣誉也有一大堆。

因此,就算他脾气臭一点,可还是有很多拥护他,尤其是那些底层的工人。

在这一点上,供销公司的马德贵这种老油子,是完全没法跟他比的。

那天听了吴小正的话之后,喜欢多管闲事、以厂为家的李新国上心了。

既然供销公司闹一闹之后,立马就有了大动作,那玻璃厂为啥就不可以闹呢?

而且,李新国原本就很是看不惯祝文这个厂长,跟他闹了矛盾才提前病退的,再加上他已退休,又没什么好顾忌的,于是便立即行动起来。

不愧是当过车间主任的人。

在组织能力方面,李新国可是比马德贵强多了,号召力也要大得多。

最为关键的是,玻璃厂的情况比供销公司还要严重得多。

所以李新国一花心思串联,还真被他弄起了一帮人来。

李新国也没有急于搞事,而是先和大家商量起对策来。

玻璃厂和供销公司有所不同。

供销公司那边,肖荣华玩的猫腻虽然隐蔽,但毕竟根基不稳,得罪的人又太多,因此在很多事情上面还是留下了太多蛛丝马迹,让人有了告的证据。

而玻璃厂这边不同。

祝文在玻璃厂是老人了,他是从玻璃厂一步步爬起来的,在这里可谓是根深蒂固。

因此大家虽然知道他肯定有问题,但没人能提供可靠的证据。

因此,学供销公司那一套、向县委县政府实名举报是行不通的。

举报不行那就直接上访。

反正玻璃厂被祝文弄垮了是事实。

李新国带头罗列起祝文的罪行来。

第一条就是任人唯亲,用自家外甥当销售科长,导致销售科长期不作为,让订单全部被外县的竞争对手抢了,这是实情。

吴大厨的生意流失就是实证。

很快,祝文的一条条罪状被罗列了出来。

为了玻璃厂的生死存亡,必须干。

于是就在今天,大家行动了,一起聚集到了市民广场,堵住了县委县政府的大门。

事情就这么闹起来了。

第391章 难以解决的麻烦

集体上访这种事,不管在任何年代,都是让官员们最为头疼的事。

对待这种事情,稍稍处理不慎,很容易就引发更大的**。

在九十年代,因为**处理不当而引发的游行示威活动并不罕见,如果真到了那个程度的话,影响就大了。

因此,玻璃厂的集体上访事件一出现,就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重视。

又是一件因国企效益不佳而引发的事。

既然跟国企有关,那刚刚上任没多久的杨贵平自然得参与此事的处理,而且还得担当主力。

杨贵平这才发现,这个位置并不是那么好坐的。

处理集体上访事件是有一套成熟流程的。

首先自然是调派公安干警到现场为此秩序。

这一点很关键。

碰到这种情况,公安干警明里的态度一定要温和,一定不能激发矛盾。

但暗里却是要做一番工作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