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部分 (第1/4页)

了。

签署协议后,索罗斯提出了下一步的投资方案,那就是狙击英国货币。

在1990年,英国加入西欧国家创立的新货币体系——欧洲汇率体系。索罗斯认为英国犯了一个决定性的错误,如果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一定能够获利非凡。

不过当他刚提出这个观点,朱建军就已经将整套的狙击方案放在了他的案头,看得他是大感震惊。其中的观点和自己可以说是不谋而合,对于国际形势都进行了大胆而又合理的预测,而且,在许多操作环节上,都进都非常细化,就算是一个不懂金融的人拿到这份方案,也可以很容易地按照方案一步步实施。比自己所想的还要更全面周到和细致。如果方案上所预计地情况成为现实,那不完全统计,这次投资的获利将远远超过自己所初步预计地200%,甚至有可能达到1000%——3000%。。手机看

看到这一份方案,索罗斯是大为感慨,难怪飞远公司每次投资行动极其敏捷,善于捕捉投资良机,一旦时机成熟,反应神速,一击必中。有这样睿智的操作方案,又怎么可能不成功呢?当他提出想要见见投资方案的制定人,不过给朱建军婉言谢绝了。索罗斯对此虽然有些失望,但也能理解,名声有时对于一个投资者来说并非好事,而只会带来灾难,况且他更是认为,这样一份要经过大量细致调查和研究分析而得出来的近乎完美的方案,绝对不会是一个人能够制定出来的。

不过即使这样,索罗斯也很是庆幸自己接受飞远公司入主,要不然,有这样一个厉害的竞争对手存在,自己即使调集巨资,也最多只能喝点汤,肉全部被飞远投资给抢走了。而现在,自己可以轻轻松松来品尝这顿大餐。

其实他不知道,冷冰寒不过将前世里索罗斯自己的操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完善,让狙击更加凌厉见效。

英镑在200年来一直是世界的主要货币,原来采取金本位制,与黄金挂钩时,英镑在世界金融市场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只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1929年的股市大崩溃,才迫使英国政府放弃了金本位制而采取浮动制,英镑在世界市场的地位不断下降。而作为保障市场稳定的重要机构——英格兰银行,是英国金融体制的强大支柱,具有极为丰富的市场经验和强大的实力。从未有人胆敢对抗这一国家的金融体制。

因为欧洲汇率体系将使西欧各国的货币不再针住黄金或美元,而是相互钉住;每一种货币只允许在一定的汇率范围内浮动,一旦超出了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各成员国的中央银行就有责任通过买卖本国货币进行市场干预,使该国货币汇率稳定到规定的范围之内;在规定的汇率浮动范围内,成员国的货币可以相对于其他成员国的货币进行浮动,而以德国马克为核心。早在英国加入欧洲汇率体系之前,英镑与德国马克的汇率已稳定在1英镑兑换2.95马克的汇率水平。但英国当时经济衰退,以维持如此高的汇率作为条件加入欧洲汇率体系,对英国来说,其代价是极其昂贵的。一方面,将导致英国对德国的依赖,不能为解决自己的经济问题而大胆行事,如何时提高或降低利率、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而促使本国货币贬值;另一方面,英国中央银行是否有足够的能力维持其高汇率也值得怀疑。

特别是在1992年2月7日,欧盟12个成员国签订了《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这一条约使一些欧洲货币如英镑、意大利里拉等显然被高估了,这些国家的中央银行将面临巨大的降息或贬值压力,它们能和经济实力雄厚的德国在有关经济政策方面保持协调一致吗?一旦这些国家市场发生动荡,它们无力抵御时,作为核心国的德国会牺牲自己的国家利益来帮助这些国家吗?

市场洞察力决定了一切,错误的洞察会导致自我毁灭。索罗斯的天才就在于比别人更快的预见到未来的发展趋势。早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之时已预见到欧洲汇率体系将会由于各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各自的国家利益而很难保持协调一致。一旦构成欧洲汇率体系的一些“链条”出现松动,像他这样的投机者便会乘虚而入,对这些松动的“链条”发起进攻,而其他的潮流追随者也会闻风而动,使汇率更加摇摆不定,最终,对追风机制的依靠比市场接纳它们的容量大得多,直到整个机制被摧毁。

果然,在《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签订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一些欧洲国家便很难协调各自的经济政策。当英国经济长期不景气,正陷于重重困难的情况下,英国不可能维持高利率的政策,要想刺激本国经济发展,惟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降低利率。但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