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部分 (第1/4页)

殊意义的文艺盛会,即有点类似中国的春晚。

当然了,前者远比后者历史悠久,其可以追溯到1945年,只是名字稍有不同,而且使用收音机方式播放。

那时候的民间娱乐活动,丰富程度如何匮乏可想而知,所以在好评如潮下,红白歌合战的第一届在1951年被正式推出;并从1953年的第三届开始,采用电视试播;到了第四届,又把举办时间固定为每年的12月31日,同时开始加入现场观众。

毫无疑问,《nhk红白歌合战》从诞生之日起,便和成功画上了等号,每年都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1963年的第14届,创下了81。4%的最高纪录,进而常被媒体称其为“妖怪节目”、“怪物节目”。

如此气势如虹的收视率,加上日本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所产生的辐射作用,《nhk红白歌合战》的影响力极其强大。

与此相比,周边地区很难营造出如此高层次的跨年活动,即使目前的香江也不行。所以,《nhk红白歌合战》被多家境外电视台转播。

比如tvb的翡翠台,自1967年开始,每年以“全日本红歌星大赛”为题播出,丽的电视中文台也同样转播,并配有知名司仪作为节目主持和传译。

唐焕把红酒和两个水晶杯放到茶几上后,懒洋洋地倚在沙发上的翁菁晶,拿起了遥控器,打开了电视机,不用调,直接就在寰亚电视本港台的频道上,主持人正做着转播余热。

直播间里有一位比较特殊的嘉宾,即出生于香江的旅日歌手陈美龄,其在香江的唱片事业签约在梦工厂下,并在1982年发行了日语、英语唱片《漓江曲》。当然了,她的事业重心还是在日本。

做为嘉宾的陈美龄之所以身份特殊,自然是因为她也曾经出现在《nhk红白歌合战》的舞台上。

迄今为止,《nhk红白歌合战》上总共出现了三位华裔歌手:

第一位是在1972年的第23届和1973年的第24届连续两届入选的欧阳菲菲,成为《nhk红白歌合战》历史上第一位出场的非日本独唱歌手,也是宝岛第一位登上《nhk红白歌合战》的艺人;

第二位就是直播间里这位陈美龄了,其在1973年的第24届、1974年的第25届、1975年的第26届,连续三年入选,成为香江第一位登上《nhk红白歌合战》的艺人。

第三位是在1979年的第30届和1980年的第31届连续两届入选的翁倩玉。

《nhk红白歌合战》对参演者的选拔,有自己的一套准则,通常是以唱片销量来衡量,邀请当年有大热歌曲推出的歌手出场。

因此,被拥有巨大影响力的《nhk红白歌合战》邀请,不但是一项极高的荣誉,而且也是对音乐事业成就的重要肯定。

香江乐坛、宝岛乐坛毕竟池子太小,没法和日本乐坛相提并论,于是这个事业成就便几乎成了亚洲歌手所能追求的最高目标。要不然,邓俪珺也不会如此远赴日本发展、孜孜以求了。

不过,相比于欧阳菲菲、陈美龄、翁倩玉这三位已经取得成功的前辈,邓俪珺显然失去了很多优势。

开风气之先、独树一格的欧阳菲菲,集成了太多的“第一”因素,让日本人倍感新鲜,理所当然地一举成名;陈美龄也在这个大势上受益良多。

等邓俪珺到日本发展的时候,日本人的新鲜劲儿已经差不多过去了,加上她不适应日本公司打造的日本式的风格,第一年成绩堪称惨淡,反而是按照自己风格推出的《空港》取得了成功。

原本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邓俪珺在日本的事业成就是稳步上升的,但突然冒出来一个“假护照事件”,便一切都化为乌有了,等到今年登上《nhk红白歌合战》的舞台,不免有些大器晚成。

但有一点必须指出,出身草根、早早辍学的邓俪珺,劣势绝不止这些,出身名门的翁倩玉根本不具备可比性,而且欧阳菲菲、陈美龄、翁倩玉都是旅日歌手,远比奔波于东南亚和日本之间的邓俪珺更容易得到发展机会。

?(未完待续。)

第0613章 幻彩咏香江跨年活动

即便如此,这些最早在日本乐坛取得成功的艺人,过了头几年一炮而红的上升期后,便要通过其它方式来丰富自己,以突破随之而来的瓶颈。

就拿陈美龄来讲吧,选择了暂时退出娱乐界,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留学深造,等复出后,也开始拓展香江这边的事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