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7部分 (第1/4页)

学家恩斯特阿贝博士,一同研究光学产品的科学基础原理,终于在1872年联合制作出了复合式显微镜,这也是现代所有复合式显微镜的始祖。

此类产品的质量,自然取决于透镜这个关键部件。理论上,研究成果阿贝正弦条件能够大大地改善透镜品质。但问题在于,当时没有足够强度的玻璃来测试这个学说。直到1879年,30岁的玻璃化学家奥托肖特博士加入进来,才取得了巨大突破,于1886年生产出新型玻璃,制作出了apochromatic_lens消色差物镜,为显微镜的物镜开辟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在这种划时代的显微镜创造出来后不久后的1888年,卡尔蔡司去世。其在遗嘱中将股权转移给儿子roderick洛迪里克。洛迪里克又将股权出售给恩斯特阿贝,后者在1889年,成立卡尔蔡司基金会。再通过这个机构成立了一个新的集团,做为蔡司一系工厂的所有者。

随着显微镜产品的大获成功,蔡司的产品线自然而然地延伸到了照相机、望远镜等相关领域,进而成为战争不断的时代背景下军方的宠儿,为德军生产各种军用光学产品,比如陆军和海军的望远镜、测距仪以及射击瞄准具,空军使用的轰炸瞄准具等。为了防止生产厂家位置暴露。蔡司在二战时期还使用了blc这个产品代码。

1935年,蔡司改良英国哈咯得丹尼斯泰勒的抗反光涂膜配方,应用到德军的军用瞄准镜、测距仪上后,镜片不会因为反光而暴露位置。这就是举世闻名的t镀膜,其也成为二战时期德军的重要科技机密。

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取代的技术和产品先进性,蔡司成为交战双方重点关注的对象。

虽然美国早和苏联在雅尔塔密约当中谈好了分割德国的条件,位于东德耶拿的蔡司,应该由苏军占领,但乔治巴顿的第三军团,还是越界侵入了该地区和蔡司公司的工厂所在地德累斯顿,以“协助”为名,把一些技术人员和设备,以最快的速度,连夜卷走,移转到盟军的属地西德。

其中,被胁迫来的126名科学家与工程师,安顿在美国占领区的奥伯科亨,蔡司的管理层和顶层控制机构卡尔蔡司基金会,则被移到美国占领区的斯图加特,从而最终形成今日的蔡司ag。

当苏联军队接收耶拿时,只剩下空荡荡的厂房和一些美军带不走的一流光学玻璃和生产机具。苏联人当然不会空手而回,当即以战争赔偿为由,查封蔡司所有机器,把这些剩下的资源运回苏联、乌克兰、基辅,并将一部分留下来的科学家,用飞机运回俄国,为俄国光学工业效命数年之久民间流传,老毛子的望远镜和刮胡刀一样好用,便与此有关。

被两大巨头一顿疯狂掠夺,耶拿和德累斯顿自然是一扫而空,好在身为光学器材生产重镇已长达近一世纪的底蕴,没有那么容易被简单粗暴地抢走,当地留下的技术人员,重新在东德耶拿恢复了蔡司工厂,也就是唐首富现在虎视眈眈的蔡司耶拿。

在冷战早期,蔡司ag和蔡司耶拿依然进行着密切的合作,共同研发产品。直到1953年,东德政~府宣布禁止两家公司再进行任何合作,蔡司耶拿甚至还失去了出口权,自此两个蔡司彻底分裂。

西德的蔡司ag随即重新注册了蔡司的商标,以防止东德的蔡司耶拿使用。双方的这种商标纠纷,一直持续到1971年。才通过一份协议,进行约定,达成了妥协。

在西方阵营的市场上占据着先进地位的蔡司ag,和在东方阵营的市场上占据着主导地位的蔡司耶拿,由于同源同宗的关系,自然业务相同,产品线非常接近,在望远镜、相机、镜头等方面有着激烈的竞争。

现阶段,西德的蔡司ag是一家规模中等、技术领先的科技公司;东德的蔡司耶拿则属于规模更加庞大,机构也更臃肿的集团。后者由于机制缺陷,目前经营陷入困境,不过,并不妨碍觊觎的目光。

毫无疑问,排在首位的竞争者蔡司ag,肯定希望像西德吞并东德那样,吃下蔡司耶拿,并且也具备着其它势力所没有的天时、地利、人和,几乎是一种大势所趋。

不过,唐焕从来不缺虎口夺食的办法,他少有地亲自上阵,在目前仍然保留着大量人民企业形式的蔡司耶拿演讲的时候,推心置腹地说道:“摆在所有人面前无法回避的一个共识是,如果蔡司ag兼并了蔡司耶拿,相同的岗位必然出现冗员,现在就已经机构臃肿不堪的蔡司耶拿,肯定要进行大规模裁员。”

“想象一下吧,一夕之间,蔡司耶拿的大批员工,就会失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