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1)学会乐观思维方式,学会调节认知

快乐,一方面取决于客观实际;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认知、思维方式。如果觉得不幸福,就会感到不幸;相反,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很多时候,快乐并不取决于你是谁,你在哪儿,你在干什么,而取决于你当时的想法。两个人从同一个窗口往外看,一个人见到的是泥土,一个人见到的是星星。有一个囚犯,当法庭宣布判处他5年徒刑的时候,他竟高兴得跳了起来,因为他一直以为要被判8年。所以,莎士比亚说:“事情的好坏,多半是出自想法。”伊壁鸠鲁也说:“人类不是被问题本身所困扰,而是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所困扰。”如果掌握了乐观思维法、光明思维法,人生万事万物都能够引起我们的快乐。

(2)追求豁达、乐观,瞩目生活中光明的一面

如果我们心情豁达、乐观,我们就能够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也知道星星仍在闪烁。一个心境健康的人,就会思想高洁,行为正派,就能自觉而坚决地摒弃肮脏的想法,不与邪恶者为伍。我们既可能坚持错误、执迷不悟,也可能相反,这都取决于我们自己。这个世界是我们自己创造的,因此,它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而真正拥有这个世界的人,是那些热爱生活、拥有快乐的人。也就是说,那些真正拥有快乐的人才会真正拥有这个世界。

(3)享受生活中的每一次喜悦,让自己快乐

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无论你多忙,你总有时间选择两件事:快乐还是不快乐。早上你起床的时候,也许你自己还不晓得,不过你的确已选择了让自己快乐还是不快乐。

我们大多数人一生中不见得有机会可以赢得大奖,如诺贝尔奖或奥斯卡奖,大奖总是保留给少数精英分子的。理论上来说,每个自由地区出生的孩子都有当上总统的机会,但是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失去这个机会。

不过我们都有机会得到生活的小奖。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得到一个拥抱,一个亲吻,或者只是一个就在大门口的停车位!生活中到处都有小小的喜悦,也许只是一杯冰茶,一碗热汤,或是一轮美丽的落日。更大一点的单纯乐趣也不是没有,生而自由的喜悦就够我们感激一生的了。这许许多多点点滴滴都值得我们细细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这些小小的快乐,让我们的生命更可亲,更可眷恋。

如果生命的大奖落到你头上,务必心怀感激。但即使它们与你失之交臂,也无须嗟叹。尽情去享受生命的小奖吧!昨日的英雄只是今日的尘土,生命的大奖只是雪泥鸿爪,瞬间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悦却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无虞匮乏的。人生的大喜毕竟少有,可是只要你睁大眼睛与心灵,到处都可以发现,那些小小的喜悦。

你的喜乐没有人能够夺去

你的喜乐没有人能够夺去

快乐纯粹是内在的,它不是由于客体,而是由于观念、思想和态度而产生的。不论环境如何,个人的活动能够发展和指导这些观念、思想和态度。阿伯拉罕·林肯则进一步指出:“只要心里想快乐,绝大部分人都能如愿以偿。”

环境本身并不能使我们不快乐,我们的反应决定我们的感觉。

乔治五世挂在白金汉宫上的一句名言是:“不要为月亮哭泣,也不要因事后悔。”

那一天,伊利莎白·康妮接到国防部的电报,说她的侄儿——她最爱的一个人——在战场上失踪了。

康妮一下子心跳不止,寝食难安。过了不久,又接到了阵亡通知书。此时,她的心情无比悲伤。

在那件事发生以前,康妮一直觉得命运对自己很好。她说:“伟大的上帝赐给我一份喜欢的工作,又让我顺利地抚养大了相依为命的侄儿。在我看来,我侄儿代表着年轻人美好的一切。我觉得我以前的努力,现在都应该有很好的收获……”

然而,现在却来了这样一份电报,她的整个世界都被粉碎了,她觉得再也没有什么值得自己活下去的意义了,她找不到继续生存下去的借口。她开始忽视她的工作,忽视她的朋友,她抛开了生活的一切,对这个世界既冷淡又怨恨。“为什么我最爱的侄儿会死?为什么这么个好孩子还没有开始他的生活就离开了这个世界?为什么他应该死在战场上!”她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接受这个事实。她悲伤过度,决定放弃工作,离开家乡,把自己藏在眼泪和悔恨之中。就在她清理桌子准备辞职的时候,突然看到一封她已经忘了的信——一封她的侄儿生前寄来的信,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