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 (第1/4页)

这武侠小说内容过于低俗,情节也极为生硬,书中的人物只是一个人名,根本就没有一个丰满的形象,一本书看完,书中的人物过几天就会忘掉,写这种小说的作者,本身文史功底不行,再写第二部武侠,还是千遍一律的抄袭前面那一部的情节设定。人物形象脸谱化,作品内容套路化,文笔没有一丝一毫的提高,还是那么“稳健”。这也是传统文学作家所诟病的事情,不是他们带有色眼光来看待武侠小说,而是这一类武侠小说确实有点不登大雅之堂,稍微有点文学底蕴的人看了之后,也会摇头失笑。

但是这种作品,对于底层人民来说,却是非常受他们欢迎的。

处于社会底层的人们,极少有识字之人,就是识字也就是读报看信的水平,文学修养,文史功底那是决计没有的。这些人文化水平不高,精神娱乐稀少,就和前世年幼的李飞阳一般,最喜欢这种低俗的一男多女的武侠故事。这种一夫多妻的情节设定,能深深的满足他们平日里的遐想。这使得他们很有带入感,自己没有做到事情,书中的主角做到了,对他们来说,那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

就像孩子看童话故事,一向喜欢的就是那种幸福大团圆结尾的故事,对于悲剧性结尾的童话,无论写的有多精彩,大多数孩子们都不会太喜欢。人们总是以一己的好恶来选择文学作品,这一点和年龄大小没有多大的关系。

至于文笔?对他们来说,文笔?那是什么东西?

在他们的认知里,只要情节好,看着爽,那就是好的作品!

不要跟他们谈什么逻辑,什么人性,什么现实,什么文笔,我就是看一个武侠故事乐呵一下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你跟我谈这些高深的道理,你至于么?

这也是武侠小说能够盛行的一个原因。。

其实当初古龙刚刚开始写武侠小说,借鉴的也是这个一夫多女的套路,不过老这么按照套路走,千篇一律的捡秘籍,逢美女,遇高手,传绝技,最后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最后武林称王。这些写多了,估计他自己也烦,感觉不是个事儿。于是,他求新求变,力求写出自己的风格。他是一个有才气的人,凭着自己的一股子锐气,一股子豪气,终究被他趟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而和他同时代的武侠小说作家们,仍然是不思进取的按照老套路写作,于是就慢慢的没落,随着大众欣赏水平的日益提高,这些作家们开始一点点的失去昔日的光彩,最后消失于大众的视线之内。

其实倒不是这些武侠小说作家不想进步,实在是他们本身才气不足,文笔苍白无力,作品没有感染力。

他们本身底子薄,想象力差,写武侠小说的天赋也不行,在武侠刚刚兴起之时,大众精神生活贫瘠的阶段,这些人写的小说还能勉强入目,但是当人们的整体文化水平上来后,这些作品就不够看了。

有时候写小说,是真的是要看天赋的,没有天赋,纵然文史功底极深,诗词书画都有涉猎,写论文也能写的四平八稳,可是写起来他们眼中粗鄙不堪的武侠小说,却也未必能够写出什么好的作品来。

基于这种大众普遍喜欢一夫多妻,美女倒追男类型武侠小说的原因,马奇东的新青年报社开始连载李飞阳的《武林外史》的时候,销售量并不比大江湖报社报纸的销售量多多少,甚至某些时候,还不如对方。

就和李飞阳前世的网络时代一样,一些世界名著根本就没人有兴趣观看,嫌看着太累,而网络小说中几百万字的小白文却是盛行一时,被大部分群众接受,这些小白文可是比那些几十万字,甚至几万字的名著要长多了。但是读者就是喜欢小白文,而讨厌那些纯文学的作品。

因为普罗大众就这么点欣赏水平,他们看小白文要的就是一个“爽”字,这是纯文学作品所给不了的。

而此时李飞阳的《武林外史》远远没有于北非的《游龙戏凤》令人感到舒爽。

报刊连载一个月后,两家报社打擂台的消息已经在港城传的沸沸扬扬,许多港城人们开始买两家报社的报纸观看其中的武侠故事,互相比较优劣。两部作品的支持者和反对者都有,吵吵闹闹的没有休止。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武林外史》略胜《游龙戏凤》一头。

港人的文化水平要远远高于同时代的内陆人们,一部作品的好坏他们还是能分得清的。

在他们眼里,《武林外史》的文笔还是要高于《游龙戏凤的,但是在发行量上面,新青年报社发反而要低于大江湖报社。这点,令马奇东非常没面子,被老对手王振南在公众场合夹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