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部分 (第1/4页)

至于投稿者的言论观点,报社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交由广大读者进行评论。

这个专栏的出现,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之前就有许多看书的读者对于武侠小说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要给小说作者们提一些建议或者指出一些小说中的逻辑矛盾,但是一直没有渠道。

而正统文学杂志的专栏里,根本就不允许有关武侠小说的文章在其中发表,虽然写武侠小说的是李飞阳,但是也改变不了传统文人对武侠小说的轻视之心。

他们不敢轻视李飞阳,但是却看不上李飞阳写的武侠小说。

就如同古代的臣子对帝王本身饱含畏惧之意,但对帝王的一些做法却不认同,甚至会据理力争,毫不相让。

如今李飞阳的文学成就之大,已经无需多言,无论小说还是戏曲,还是歌曲,还是相声,人家玩什么会什么,几乎干什么行业,都是对整个行业专业人士的碾压,他比专业人士还要专业!

因此,虽然有人对李飞阳看着不爽,对李飞阳在文坛一贯的嚣张态度非常不满,但是人家的实力摆在这里,空放嘴炮也无济于事,反而显得自己小肚鸡肠,老大的年纪还要跟孩子置气。

对李飞阳的正统文学作品,汉人世界的作家们已经很难做出评价,因为他们本身的学识与文化积淀,已经没有资格来评价李飞阳。他们只有阅读的资格,而没有品鉴的实力。

现如今,能对李飞阳的作品说三道四,指指点点的的人,也就只有黄世昌、王不知等几个文艺界的老人了。其余的作家,不能评论,也不敢多说什么。

自古文人相轻,到了李飞阳这里,这个说法就有点站不住脚了。

现在,大汉的文艺界人士,都隐隐的有点害怕李飞阳了。。

谁让李飞阳如今成了黄世昌和**年两位老先生的徒弟了呢,黄世昌还好说,但是**年就有点恐怖了。

是以,如今的大汉文学界一片和谐,对于李飞阳时不时在报刊杂志上冒出来的一些挑战性极强的语言,内陆的文学工作者们,都是假装没有看到。抱着“好鞋不踩臭狗屎”的自我安慰念头,他们不再招惹李飞阳。

而港城的文学界与内陆文学人士不同,他们一开始对李飞阳就没有恶意,他们知道“李飞阳”这三个字的时候,就是从武侠小说开始的。

港人尚武,对于港人来说,李飞阳的武侠小说,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奇幻的带点神秘意境的江湖世界,给他们的感官带来了极大的冲击。

相比于内陆,他们的中层文化圈子里,对武侠小说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虽然也有一部分文学工作者不喜欢武侠小说,但是相对而言,比大陆还是要好的多。

如今马奇东的《新青年》报社开辟出《煮酒论英雄》专栏,这让许多看武侠看得不过瘾的读者们都是兴奋之极,许多文化程度颇高,自认文笔不差的读者,开始向《新青年》报社投稿,写一些自己对如今武侠小说的建议与见解。

自从《煮酒论英雄》专栏开辟之后,《新青年》报社所收到的投稿件数,开始井喷式的增加。

第三十七章 第一篇 上

“阿扁,新开的这个《煮酒论英雄》专栏,现在大家的反响怎么样?”

马奇东在坐在办公室里询问眼前的这个白白胖胖的中年人,中年人胖胖的脸上直欲冒出光来,咧着嘴道:“二少爷,您这个主意出的可真是高!煮酒论英雄?这名字听着就带劲!”

他一脸的兴奋,“自从三天前这个专栏开设之后,我们报社收到的投稿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增加!现在一天都要收到上千份稿子,本来最为清闲的编辑部,现在已经变得最为繁忙了。”

马奇东笑道:“这哪里是我的主意?这是飞阳先生给我出的点子,要我想是想不出这个办法的!”

他笑呵呵的说道:“有的人就是天生了不起,就说飞阳吧,没有他不会的,没有他不能解决的问题,跟他一比,我们这些人的年纪都活到狗身上去了!”

马奇东感叹了半天,问阿扁道:“编辑部现在怎么样?”

阿扁幸灾乐祸道:“老谢几人,现在每天都是加班加点的审稿定稿,忙的焦头烂额,今天老谢一个劲儿的要求多给给他加班费,否则就撂挑子不干了!”

马奇东手一挥,“那就给他加班费!告诉他,只要他把这个专栏搞好,我多给他奖金!年终奖翻倍!”

阿扁点头哈腰:“是,我这就告诉老谢去!”

“别急着走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