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部分 (第1/4页)

与此同时,楚琛小心的托起锦盒里的那件双耳三足炉,认真细致的打量了起来。

熟悉瓷器的人,没有哪个会没听过大名鼎鼎的哥窑,其以紫口铁足,金丝铁线,攒珠聚球闻名于世。

关于金丝铁线还有一个传说,相传,宋代龙泉有一位很出名的制瓷艺人,姓章,名村根,他便是传说中的章生一、章生二的父亲。

章村根的擅长制青瓷而闻名遐迩,生一、生二兄弟俩自小随父学艺,老大章生一厚道、肯学、吃苦,深得其父真传,章生二同样也有绝技在身。章村根去世之后,兄弟俩分家,各开了一家窑厂。

老大章生一所开的窑厂即为哥窑,老二章生二所开的窑厂即为弟窑。兄弟俩都烧造青瓷,都各有成就。但老大技高一筹,烧出“紫口铁足”的青瓷,一时名满天下,其声名传至皇帝,龙颜大悦,钦定指名要章生一为其烧造青瓷。

老二心眼小,心生妒意,趁其兄不注意,把粘土扔进了章生一的釉缸中,老大用掺了粘土的釉施在坯上,烧成后一开窑,他惊呆了,满窑的瓷器的表面的釉面全都开裂了,裂纹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且形状各异,有的像鱼子,有的像柳叶,有的像蟹爪。

这让老大一时间欲哭无泪,痛定思痛之后,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泡了一杯茶,把浓浓的茶水涂在瓷器上,裂纹马上变成茶色线条,又把墨汁涂上去,裂纹立即变成黑色线条,这样,不经意中就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金丝铁线”。

当然,故事就是故事,只能给大家增加点茶余饭后的谈资,肯定当不得真,不过正因为有这样的民间故事,可见当时的人们对哥窑瓷器的喜爱程度。

楚琛手中的这一件三足炉,就有明显的金丝铁线,并且金丝是一张小网,铁线又是一张小网。看上去,好像金丝线纹上面,又覆盖了一张铁线网纹,两色网纹线,各行其势,互不相干。

大网纹小网纹合称为“面圾破”,看出来密而不疏,曲而不直,这正是典型的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

哥窑器胎体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黄色,器皿口部口边缘釉薄处由于隐纹露出胎色而呈黄褐色,同时在底足未挂釉处呈现铁黑色,故有“紫口铁足”之说。

打量过金丝铁线,楚琛又仔细观察了此炉的“紫口铁足”,确实也和真品的特征一般无二。接着,他又看了此炉的釉,只见釉面看起来并不光洁,但有一层如酥油之光,釉质较深浊不清透,釉层厚薄不匀,这也符合宋代哥窑的工艺特征。(未完待续……)

第两百八十一章 刘志清的消息

接着,楚琛拿出放大镜,观看了这件三件炉的釉面,这一看之下,顿时让他是赞叹不已。只见此炉釉内的气泡细密的如同颗颗小水珠一样,满布在器物的内壁和外壁或内身和外身上,并且较为整齐地排列在一起。

除了这些细密的小水珠之外,还有一种与水珠相比,就如同是一个个小球的般的气泡,呈圈形排列在器物的内壁处,犹如一个很厚的环。

大小气泡的组合,看起来非常的美轮美奂;让人见了顿时就产生出一种一见倾心之感。

而这正是哥窑最主要、最奇妙、最令人称道、又最被人忽视的特征,所谓的“攒珠聚球”。

这个特征可是历来仿哥器无法做到的,著名的雍乾时期最能乱真的仿哥制品,能做到“金丝铁线”、“紫口铁足”,却无法做到“攒珠聚球”。它是当之无愧的划分真假哥窑的一条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

所以根据刚才的几个特点,楚琛已经有九层的把握可以肯定这是一件宋代的哥窑真品。不过如此贵重的东西,当然应该谨慎点为好,于是他马上就使用上了异能,而结果也没让他失望,这确实是一件真品无疑。

楚琛把三足炉重新放回盒内,对两人点头说道:“这确实是一件宋代哥窑的真品!”

得到了楚琛的肯定,赵齐瑞心里暗松了一口气,毕竟这是第一次送给楚琛的礼物,如果是件赝品那他的脸就丢大了。

而左磊听到这是一件真品,眼神顿时一亮。迫不及待的把三足炉拿到手中,仔细观察、欣赏起来。一边看,还一边发出啧啧的赞叹声。那模样好像他眼前的三足炉,就是他的梦中情人一般,看的是那么的如痴如醉。

见此,赵齐瑞摇了摇头,笑着对楚琛说道:“老左他最痴迷的就是哥窑的东西,老是想着要找到一件令他满意的真正的宋代哥窑作品。因此,当初我都不敢把我有这件哥窑的事情告诉他,不然他为了得到手,撒泼打滚都干的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