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有的同学热泪盈眶,有的同学差点泪流满面,有的同学感觉鼻子一阵酸楚,想哭又哭不出来,莫名心伤,像是在胸口堵了一块巨石压抑无比。

苏灿坐直了身体,微微含笑,神情时而恍惚,时而动然,与周遭的同学们的伤感融合成为一道格格不入的背景,明明是喧闹的场景,却显得十分孤单落寞。

程可淑坐下,眼中闪过极为复杂的神色,这个看起来似乎普通的大男孩,忽而变得高深莫测了。

言老头站在讲台,充满激情的道:“大家想不想让苏灿上台来给我们讲讲汉服之美?!”

“想要!”面对如此吊胃口的言老头,班上的人虽然不愤,却还是齐声大喊着道:“苏灿来一个,苏灿来一个!”

刘磊更是挤眉溜眼,伸手推着苏灿的背,道:“灿哥儿,上去啊,这是涨面子的好事,别害羞,嘿嘿。”一旁的几个死党更是起哄。

“好。”苏灿沉稳站起来,目光平稳,凝静。

他缓缓的走上了讲台,转过身拿起粉笔,在黑漆的黑板上飘飘洒洒的写着字,粉笔灰簌簌的落下且飞扬着:“千秋青史,不忘衣冠,为天有汉,鉴亦有光!”

“好字,刚劲有力,大笔如椽。”言老头目光一凝,止不住的赞赏道,在高中阶段这一群人中,能把字练的如此出众的,寥寥无几,但是写的好书法的人,无一下了苦功夫的,没有两三年的勤学苦练,根本无法写出这样的字体。

苏灿站在讲台上面,目光竟然显得深邃,双手的手掌心微撑在讲台上面,微弓着背。

俯视底下的同学,并没有怯场的意思,反而像多年的老手一般,在众多双眼睛注视下镇定自若。

“呼!”

轻呼一口气。

无视了底下做鬼脸的刘磊等人。

“汉族是民族大融合的特殊民族,加上历史悠久,汉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我们无法只用言语来概括汉文化的所有内容,今天我要说的就是汉文化的一种体现——汉服。”

“三千多年来,汉服影响了整个亚洲的服饰体系,在每个时期却有不同,她代表不了周朝,代表不了隋唐,同意不代表今天,它就是一个民族符号,无法代表却见证着秦汉,见证着隋唐,见证着大明朝,见证着古今和未来,她与我们的历史息息相关。”

“汉族不是一个****的民族,她有自己魅力的民族服饰,她就是汉服。”苏灿用一种平淡的白描口吻娓娓道来。

苏灿本身就是一个汉服爱好者,他清楚的记得1998年这个时代,已有极少数人提倡汉服,并穿起汉服,但只是个体现象,没有形成社会现象。

因为人们还停留在衣食住行关注的层次上面,对于汉服这种生活必需品之外的奢饰品,鲜有人关注。

而且穿上之后,与周围的大环境格格不入,容易遭到别人的批判。

汉服复兴运动真正意义上诞生于二十一世界千禧年以后,时间大概是2001年至2003年初。

彼时的汉服并未走入现实社会,或可称为网络汉服,当时的汉服处境是挖苦讽刺、冷嘲热讽、拼命抹黑,恶意中伤,鲜有支持者。

第一代汉服者的历史贡献是提出了汉服复兴的概念,但并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对汉服的定位未能作出准确论述。

时间的车轮继续向后面滚动,大约从2003年起,中国社会才开始出现了有关汉服的讨论、争议和新一轮的旨在建构民族服装的社会与文化实践。

汉服运动是以大中城市为中心,一些年轻人以复兴汉服为目标的社会文化运动。

这是一个将兴起还未兴起的大时代,许多人甚至还不知道汉服到底是什么样子,错把和服、韩服比作汉服。

往后辉煌且轰轰烈烈的汉服在这个时代显得颇为落寞,鲜有人问津。

程可淑的好友李芸,突然忍不住问道:“苏灿,我们不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吗?怎么会是三千多年呢?”

“看来李芸同学不懂汉服是起源于什么时候的啊。”苏灿平静的看着她,然后微侧脑袋对言老头,道:言老师,我能多花点时间给他们讲解一下吗?”

“嗯,可以。”言老头点点头。

“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的四书五经成为冠服体系,二十四史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自天意而定,是神圣的。”

“而周朝是公元前1066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