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部分 (第1/3页)

�幕繁R�螅��勾蠊婺5墓ひ怠�

90年代以后,气氛则陡然一变,成了宁可不要经济发展,也不愿污染一片土地。尤其是经过了西方民主改造的贫穷国家,一边因为燃料不足冻死人,一边把想搞化工厂的官员票选下去。当然,要是化工厂建在别家的城市里,他们是乐见其成的。然而,人人都是如此想法,工厂的选址自然难产。

这种变化是如此的急剧,以至于90年代前后建造的大型化工设备往往要进行二次改造。即使是建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化工厂也不得幸免,不仅因为第三世界的环境立法,还因为很多发达国家对进口产品的环保性都有了要求,所谓绿色壁垒是也。

石化基地一旦投产,再停产改造的成本就太高了,苏城因此召集人马,不惜重金打造环保标准,给出的预算也是高于普通标准,低于二次改建的成本。

但在张建军看来,苏城原本不必投入如此巨大,君不见台塑都舍不得打检测井吗?

他望着电脑屏幕上的点点绿色,暗暗佩服:这就是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啊。比起来,台塑实在吝啬,落了下乘。

……(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六十四章 海沧启航

张建军张总经理是一个很实在的人,看他的将军肚就知道了,那是“有请必到,酒到杯干”培养出来的。让张总的老婆回忆,满纸的辛酸泪啊,当年多俊俏的制服型男,转眼间就成肚腩商人了……

张总虽然到了企业,实在的风格没有变。他陪着苏城在大华的工地上泡了几天,看着各种多层防渗、可视化管道、检测井,还有专用的污水处理厂和氧化塘一步步建成,心中激动万分。

比起其他人,张建军对海沧计划的付出最多,感情最深。他1989年就进驻了海沧,亲自上阵铺平了150平方公里的土地,后来又常驻海沧,将三通一平一项项完成。张建军不仅希望看到海沧计划成功,石化基地建立,他还希望石化基地不要影响到周围的青山绿水,碧波海岸。

这样的想法,张建军就算是喝醉了也不会随便说出来的。海沧计划是中央领导决定的事,谁能进驻谁不能进驻,以什么规格确定进驻的企业,都是有专门的机构去谈的,他以具体经办人的身份,只有听命的份。但是,不能说出来的话令张建军思考的更多。

苏城的环保行动,毫无疑问的打动了张建军。在确定大华石化公司引进陈旧的甲醇设备的同时,还会上马全新的环保措施,而且大部分落实,张建军忍不住写了一封报告:请派员参考大华化工公司,修正国内化工环保工作……

这份报告也许并不能带来全国性的变革。但对苏城的美誉溢于言表。由于张建军目前所处的位置,这份报告是可以直上云霄的。

悄悄的做了一回雷锋,张建军继续甩手游荡于大华化工与新兴集团的小破楼之间。他不喜欢案牍文件工作,所以定下15分钟的面客时间,余下的光阴就全泡在野外和工地上了,大华石化欣欣向荣的建设氛围和略显混乱的环境,正是张监军最喜欢的。

这日仍是照常上班。苏城和张建军前后脚到了大华石化公司。不约而同的在公司外停车了。

只见紧邻着大华石化公司的空地上,不知何时开来了一排车,正叮叮咚咚的造着活动板房。还有丈量测绘的工程师,运输钢结构和砖石水泥的卡车,好一副热闹景象。

这是要长期驻扎开工的架势啊。

苏城打了个手势。小杨主任就颠颠的去询问了,一会儿过来报告:“是家叫荣达的石化厂。台湾荣达石化公司。”

“没听过,他们怎么会自己来建厂?”苏城略有些奇怪的看向张建军。海沧计划里的石化公司都是乙烯相关产业的。如今台塑没来,孤零零的来一个台湾工厂,难道是做酱油的吗?

张建军同样不明白,道:“没听说有其他公司进驻的。我去问问吧。”

遇到台湾企业,大家都表现的很谨慎。张建军没了看工地的性质,坐上自己那辆破旧的切诺基,一溜烟的回去了。

到了第二天,张建军才回转过来。哭笑不得的道:“是一个与台塑关联的小厂子,我看,他们是被你逼急了,在海沧建厂表示一下态度。”

“这是好事,我们过去庆一下。”苏城打理了一下衣服。挺认真的说。

张建军和他混了几天,有些熟络的笑道:“你真觉得是好事?如此一来,大华化工一枝独秀的好位置就没有了。”

他佩服苏城在环保上的投入,并不代表张建军看不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